最新訊息

戰火浮生 孤雛情

2018-03-28

2017年1月21日,在泰國北部清邁,舉行了泰皇蒲美篷大帝—雲南鄉親萬人百日追思法會,由於九世皇的德行在泰國歷史,乃至於世界各國的君主立憲之中,都是少見的明君,他對泰國幾十年來的穩定發展,有絕大的貢獻。

在其逝世後的幾個月,出入泰國機場候機室,都會看到他早年在鄉野間指導農作水利的影片,這些貌似台灣早年官員下鄉的政宣,在泰國多數以農立國的民族中,並非只是政治宣傳,而是真正有感的務實行動, 其中,感受最深刻的就是1949年後。因戰禍流浪到泰北的外人,即是中華民國從緬甸在此地借土養命的孤軍及其後裔。

由於二戰後國府退居台灣,當時卻有一批游擊部隊仍在緬甸待命,而後因局勢演變,他們退居泰國北部清邁清萊及湄宏頌等與緬甸邊界處,形成一批擁有武力的難民部隊,在失去了台灣的援助後,只得自立求生。當年柏楊小說“異域”中的主人翁們,即深刻記錄了這些被大時代歷史玩弄的人們。

當時游擊部隊分別在1953.1961年有兩次大撤退回台灣,剩下未徹而留在泰北的孤軍,則真正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因此,再度拿起武器對抗敵人,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只是這次敵人從中共換成了泰共,他們成了效忠泰國的雇傭軍部隊。

在1980年代,為了求生存,這些老兵仍拿著槍桿子,穿著泰國野戰服,幫泰軍清剿了當時盤據泰國中部考克考牙山的共黨武裝勢力,因而也拿到了泰國身份,慢慢脫離了無國籍的難民狀態。

就在同時間,經濟起飛期的台灣,因為報導,而重新看見了這批孤軍,開始送炭到泰北,政府與民間合作募款援助他們,其中“中華災胞救助總會”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的泰北工作團龔承業團長,20多年來帶著專員跑遍泰北各山地村落,逐一將善款做基礎建設造橋鋪路,接水接電,開設農場教種水果茶葉及開辦教育,可以這麼說,清邁清萊華人村今日的成長,奠基於這些的援助。

在台灣政府與民間對泰北的援助合作中,除了華人村外,最重要的便是“泰皇山地計劃”,當時蒲美篷泰皇,有鑒於金三角地區毒品的氾濫與壓力,思考如何禁毒並同時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因此與台灣農委會合作,請了當時退輔會福壽山農場的宋慶雲,率團隊來泰北教導山地民族,將罌粟剷除改種高經濟作物,在清邁馬亢山開闢了第一個皇家示範農場,培育苗種免費發給部落民族,並教導施作,結果相當成功。

因此,雖然泰北華人們,在地理位置及血緣上離中國雲南較近,但台灣,其實台灣才是他們實質的精神故鄉,幾乎每個人對台灣都有一種濃濃的親切感。

也因為當時泰皇特准了他們的泰國身份歸化,並跟台灣政府的密切合作,讓今日的泰北華人村,擺脫了難民的貧窮與絕望,整個108個華人村落與周遭,多重的宗教及文化.種族互相交融,形成了當今泰北樣貌。

由此次追思會自動參與人數高達二.三萬人,由泰北孤軍後裔企業家們出錢,參與各族群自發性的志工及捐款,無限制免費供應餐點,現場並由青年學生以社區營造的概念做了華人村歷史沿革的藝術展品,泰國4.5家媒體也大幅報導此活動,當時幕後策劃的泰北後裔張鴻高醫師說,“新的族群文化將以在地的自我的力量綻放出來”,意即他們已擺脫長期以來受援助的悲情面貌。

此“戰火浮生 孤雛情”影片中的心道法師,則為此段大歷史的見證者,他是早年失去父母的孤兒,在緬甸游擊部隊長大的幼童兵,直到被泰北萬養村的雲南反共救國軍第三軍張國杞師長夫婦收養,1961年被送來台灣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成為台灣宗教界的奇葩,在我們拍攝當下,他也回到了童年的泰北,探視養母,老奶奶以動人的口述歷史,道盡流離者的心情。

心道法師用感恩的心,回饋鄉里,並參與了這場追思法會,在盛會中,十幾個民族共同唱誦“泰皇頌“,四種宗教以各自儀式共同舉辦追思悼念,心道法師與清邁省長,共同在現場栽種了小樹苗,希望幾年後,此地成為一片樹林公園,永遠庇蔭著這塊土地上的孤軍後裔及十多個民族,讓他們的心遠離戰禍,永不再流浪。

導演:李立劭
Director : Lee Li-Shao

影片連結 : 戰火浮生 孤雛情

回訊息列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