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行腳

第六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

一、緣起

「人人念彌陀,戶戶拜觀音」,傳達了觀音菩薩廣受民間尊崇的程度,代表大慈大悲的觀音信仰在民間流傳最廣,幾乎根植半個亞洲,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隨著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在印度也逐漸衰微,但於此同時卻在別處開枝散葉,一路北傳至東亞、中國乃至西藏,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觀音菩薩流傳在各國的形象各有特色,例如在柬埔寨、越南,將觀音稱作「世自在」,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在東南亞國家的緬甸、泰國奉觀音為「護世主」,代表守護世間之神;在斯里蘭卡稱為救護之神;在印尼、馬來西亞,觀音菩薩則被當作護佑平安的海神;在日韓,則視觀音為慈悲的女神,有求必應,庇護苦難眾生。雖然觀音菩薩在各地的名號不盡相同,但在半個亞洲的佛教文化地區的佛教徒,都知曉且信受奉行觀音菩薩。

說起觀音信仰,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觀自在」和「觀世音」,意即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觀自在,也要能觀照世間苦難眾生的聲音。為何觀音菩薩能跨越國籍、種族,發展傳承至今?就是祂「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以及聞聲救苦的慈悲與「靈驗」。正因為菩薩的靈驗,所以被人們高度信仰著。我們常說萬物皆有靈,認為人與自然緊密相連,靈就存在於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中。而「靈」究竟是什麼?靈就是靈性,我們先來看靈性spirit)這個字,它起源於拉丁文spiritus而來,意思是呼吸或生命力,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中的意思就是指「看不見卻能夠賦與生命的空氣」。靈性,是人生來具有的能力與傾向,會驅使人朝向希望、愛、超越、連結與慈悲的方向生活與發展。

早期人類在面對自然和生命的奧秘時,他們對世界的敬畏、對死亡的思索、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內在和平以及與宇宙或神聖力量的連結。使得這些初始的靈性經驗,逐漸演化為更有組織和系統化的宗教形式。因此,靈性可以被視為宗教的根源,早期的靈性經驗可能促成了宗教的形成,而宗教在演化過程中又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人們的靈性追求。這種雙向互動使得靈性和宗教在歷史和文化發展中緊密交織在一起。

面對氣候異常與全球暖化議題日趨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靈鷲山佛教教團開山住持─心道法師近年積極倡議「靈性生態」理念,他表
示;過去,我們不知道重視生態的價值,現在,我們必須從靈性覺醒,認識到人與生態的關係,是多元共生、相依共存、互濟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所以我們有責任保護生態,知道生態真正的價值,自然而然就會「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共同成就分享的世界。」

靈性,是人生來具有的能力與傾向,會推動人追求智慧、愛、意義、和平、盼望、超然、連結、憐憫、幸福和完整。而生態是有機體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所謂的靈性生態是指自己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包含內在與外在關係,也是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自己與信仰感通的關係,另一層意義則是自己與萬物有靈之環境的關係,意旨自己在各種相處關係中,皆能彼此達到和諧與平衡的最佳狀態!靈性生態確實存在,人類面對心靈貧窮以及全球生態危機的浩劫來襲,如何致力於維持靈性生態平衡更是重中之中、當務之急。當我們無法覺察到靈性生態的存在時,如同無根之木、無稽之談、無波之浪,也像失了魂的心,失了根的土地,心無法安處,四處流浪漂泊。因此,靈性生態的平衡與物質環境同等重要,因為兩者在根本上是合一的。要有效維持靈性生態平衡,就必須將靈性世界視為共同創造的夥伴。

正如西雅圖酋長所言:「這張生命之網並不是全由人類織就而成的。我們只是網中的一根絲線。我們對這張網做的任何事,都等同於對自身所做,因為萬事萬物相依相存、緊密連結。」當全球面臨各種生態災難對經濟發展、生活方式帶來生死存亡的衝擊時,這正好是我們反思的契機,希望能喚醒人們省思——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萬物相連重新織起生命之網。這究竟是一份一百年前的真實的宣言,還是一則寓言,或是預視未來的預言呢?

二、主題方向

聆光照現 觀世界音 - 靈性.自然.信仰

第六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以「聆光照現 觀世界音」為主題,擬邀請各宗教分野的角度來解讀觀音信仰,從心傾聽地球的聲音,傾聽萬物的聲音,透由各宗教間的對話與交流,詮釋觀音信仰的跨時代意義,呼籲宗教的的責任就是用靈性作連結,把這份愛給生態,幫助世人找回靈性,找到心安的力量,讓世界各宗教的靈性聯合起來,用這份共振共鳴來守護生態的永續!慈悲喜捨,善念安邦,觀照前人的智慧,用這份宗教的靈光照現,為地球的生態危機找到解方。

三、日期

2024年9月30日(一)
台灣時間:AM09:00-PM16:30 
日本時間:AM10:00-PM17:30 

四、地點

日本名古屋國際中心會場ホール (別棟)(名古屋国際センターホール)

五、會議方式

於日本名古屋現場實體會議進行

六、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靈鷲山佛教基金會
承辦單位:靈鷲山全球百八觀音文化總會、
日本社團法人靈鷲山文化思想研究會
日本脩志學院

七、內容

A.專題論文發表

1. 講演者:釋常存/靈鷲山都監院院長
2. 講演者:立川武藏/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名譽教授
3. 講演者:馬幼娟/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4. 講演者:中臣天慶/真正神道會宮司
5. 講演者:小野佳代/東海學園大學教授

B.專題討論

主題:靈性.自然.信仰
主持人:周夏教授
與談人:釋常存、小野佳代、中臣天慶、立川武藏、馬幼娟

八、論壇流程、內容與講者

 

論壇專題摘要暨講者簡介

釋 常存

靈鷲山都監院院長
靈性即生態專案召集人
靈鷲山僧伽委員會委員
靈鷲山佛教基金會董事
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董事

 

立川 武藏

●學歷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印度哲學)本科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碩士
美國哈佛大學梵文印度學科博士
哈佛大學Ph.D.博士論文《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in Udayana’s Realism》
名古屋大學Ph.D.博士論文《中論的思想》

●經歷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講師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助教授
文部省在外研究員(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維也納大學、普納大學)
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員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第二研究部助教授
加利福利亞大學客座教授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教授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第五研究部教授
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
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教授
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評議員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民族社會研究部教授
荷蘭萊頓大學客座教授
德國波恩大學客座教授
中部高等學術研究所客座教授
愛知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
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研究科名譽教授

●所屬學會
日本西藏學會委員
密教圖像學會常任委員
佛教思想學會評議員
東海印度學佛教學會理事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理事
日本佛教學會理事
日本宗教學會理事
日本南亞學會理事


馬幼娟

〈學歷〉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碩士

〈現任〉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文化部博物館評鑑委員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務運作諮詢委員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館務運作諮詢委員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眷村文化諮詢委員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課程委員

〈重要經歷〉
朱銘美術館執行長
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副總經理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副總經理
荻原美術館(浙江)館務規劃暨運營諮詢總顧問
聖帝文化館(福建)館務規劃暨運營諮詢總顧問
新竹縣政府地方文化館服務團隊 總顧問
精中企業(上海)蕃茄田藝術總顧問
藝術家徐冰《木林森計畫_台灣》總顧問
金點新秀設計獎/Young Pin Design Award 決賽評審
文化部「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訪視委員
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劃》評審委員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輔導陪伴計畫」顧問
文化部「社會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劃」審查委員
勞動部「多元及培力計畫」審查委員/輔導委員/諮詢委員
原民會「原住民族產業創新價值計劃」顧問
國立中興大學講師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講師
私立亞洲大學講師

 

真正神道會宮司
中臣天慶 
1946年12月25日出生於岐阜縣美濃市長良川附近

〈學歷〉
從愛知學藝大學附屬中學 畢業
旭之丘高中 畢業
中央大學法學部 畢業

〈經歷〉
從事了商界以後,他40多歲時立志成為一名神官,在國學院大學神道系學習並獲得神職,之後在橫濱佐馬神社擔任了十年代理神官。 後來,他回到名古屋,成立了 「真正神道會」,在各地舉行地鎮祭(破土典禮)、埋井祭和祭祀儀式等。

 

東海學園大學教授
小野佳代 

〈學歷〉
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畢業,文學博士

〈履歷〉
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助教
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准教授

〈現任〉
東海學園大學教授
東海印度學佛教學會理事

〈專業與研究領域〉
專攻佛教美術史、日本雕刻史。 現正致力於愛知縣佛像特色的調查研究。 此外,還擔任岐阜縣及愛知縣的文化財產保護審議會委員,名古屋市、小牧市、春日井市、長久手市等多個自治體的審議會委員,並參與工作,調查各地未指定的佛像,並推動其被指定為文化財產。 主要著作有《興福寺南圓堂與法相六祖像的研究》(中央公論美術出版)、《興福寺——美術史研究的發展——》及合著《興福寺的鐮倉雕刻》(里文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