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靈性能量重要據點 - 尼泊爾
提到尼泊爾,您會想到什麼?
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喜馬拉雅山,聖母峰,佛陀出生地,四眼天神廟……她也是著名的「眾神之國」,「神比人多,廟比房子多」,說的就是尼泊爾。
尼泊爾的面積並不很大(大約是台灣的四倍大左右)、人口將近三千萬人,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地形︰因為地處於全球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脈區域,尼泊爾境內70%是山地,稱她為「高山國家」並不為過;也因為與全球最高峰為鄰,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脈,有八座都在尼泊爾境內,使她成為全世界登山者趨之若鶩的聖地。
自古以來,「山」總是與靈性修鍊、靈性能量息息相關。尼泊爾,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誕生地,千年以來,喜馬拉雅山區孕育、涵養了難以數計的靈性修行者與大成就者,至今,她仍是全世界靈性能量的重要據點,來自世界各地的禪修者,在這古老的聖地探索靈性、突破生命的局限,不斷地淨化、提升和超越。而如果帶著以上的美好想像去到尼泊爾,一開始恐怕會失望;雖然有無數歷史悠久的神廟藏身於不起眼的巷道裡,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的馬路像戰場,堵車嚴重,塵土漫天;路很爛,常是起伏不平、佈滿大大小小的坑洞與窪地。
有人說︰「在尼泊爾,要往上看(不要往下看)。」往上看,遠處的雪山、頭頂的藍天白雲是美的,而往下看的一切,似乎不太美。
這樣的環境無疑令人心浮氣躁,但看看尼泊爾人,他們似乎不被這些外境影響︰堵塞、無序的馬路很少發生擦撞,即使發生擦撞也很少有人會吵架,彷彿一切都是小事,雙方和和氣氣解決;公車常常是塞爆的狀態,又堵在塵土漫天的路上,但在破車上擠得坐也坐不好、站也站不好的尼泊爾人,看見旁邊車裡的陌生人,會露出純真熱情的笑容揮手打招呼……這時,你會對這個奇妙的國度有更深一層體會。
讓我們一起來探訪這個奇妙而古老的「眾神之國」。
斯瓦揚布寺(四眼天神猴廟)
斯瓦揚布拿佛塔,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以西的加德滿都谷地,又名斯瓦揚布寺、四面天神猴廟,總會看到遊客絡繹不絕的景象,傳說釋迦牟尼佛曾在此處說法,當時有1500人皈依。
斯瓦揚布寺建於公元前三世紀,是亞洲最古老的佛教聖跡之一,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和許多尼泊爾的寺廟一樣,斯瓦揚布寺也有著標誌性的巨大佛眼和金碧輝煌的塔身;山頂的平台是俯瞰加德滿都城的最佳觀景台,天氣好的時候還能遙望喜馬拉雅山脈。
斯瓦揚布寺又稱四眼天神猴廟,這裡確實有很多猴子——牠們可都是文殊菩薩的頭蝨變的哦!這裡有數百隻由寺廟僧侶定時餵養的野生猴子,許多角落都可見到牠們的身影;見慣了遊客的猴子們也不怕人,各自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很久很久以前,加德滿都盆地原本是個大湖,相傳,原始七佛中的毗ㄆㄧˊ婆尸ㄕ佛曾在此處投下一枝藕根,預言這裡將來會長出發光的蓮花,湖水將變成富饒的國土;之後從中國來的文殊師利菩薩用寶劍將山劈了一個缺口,湖水瀉去,就在最初湖中出現蓮花的地方,建造了如今的斯瓦揚布佛塔。
相傳,文殊菩薩在此地剃除三千煩惱絲,削下的頭髮變成佛塔四周的樹,而頭蝨就成為群居在這裡的猴子了。據說在佛塔底層還有當初那朵自生的水晶蓮花,以及文殊塔、文殊菩薩蓮花寶座,佛塔東面的台階旁還留有文殊菩薩的腳印,蓮花生大士和阿底峽尊者等皆曾數次來此聖地。
斯瓦揚布佛塔是覆缽式的圓塔,直徑20公尺,塔高10公尺,覆缽之上是一個巨大的方形寶匣,四壁各繪一對佛眼,象徵著佛眼無邊、無所不在;在佛眼之上還有神秘的第三隻眼、如「?」問號的形狀,其實那是尼泊爾文的「1」(發音為ek),意為和諧一體。
博達佛塔(滿願塔)
尼泊爾三大佛塔(滿願塔、斯瓦揚布拿塔、捨身崖佛塔),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滿願塔(中文音譯為博達佛塔)。滿願塔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其名源於蓮花生大師:「這大塔為如意寶珠,令一切祈求及願望得以實現」。相傳來此塔朝拜,許下的心願都可如願。
據尼泊爾史書記載,當年,一位婦女向統治加德滿都谷地的國王請求,請國王賜予她一塊水牛皮大小的土地修建佛塔,國王心想,一塊牛皮也沒多大,便欣然同意,沒想到那位婦女把一塊牛皮割成一條條細細的牛皮繩連接起來,圈出好大一塊地……已然承諾的國王也不好反悔,於是建起了人們現在看到的全世界最大的覆缽式佛塔—— Boudhanath(滿願塔)。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摧毀了許多寺廟、古蹟,滿願塔是最快被修復完成的建築,可見它對於尼泊爾的重要性及其象徵意義。
滿願塔大約建造於公元五世紀,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說塔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西元1959年中國解放軍進入西藏,許多藏人離開故土、遷居於此,數十年來形成一個藏民文化居住圈,滿願塔也成為當地藏民的信仰中心,有「小西藏」之稱。
滿願塔的建築造形是三層八角形平台,十三層階梯代表十三天,層層上到頂即代表成佛;其上的蓮花代表涅槃;塔基外牆鑲嵌著刻有阿彌陀佛浮雕的108個佛龕ㄎㄢ與經輪;佛塔上掛滿了五色風馬旗,藍、白、紅、綠、黃五色,分別代表水、天、火、風、土——藏人相信,人是由這五個元素組成,並認為當風吹動五色經幡,就能將經文的力量散布於空中、大地,消除一切厄障。
捨身崖佛塔
捨身崖佛塔(Namo Buddha),也譯作南摩布達、南無佛等,意為禮敬佛陀,是尼泊爾著名的三座佛塔之一(另兩座是滿願塔、斯瓦揚布佛塔)。Namo Buddha在藏語裡稱為「大莫慮津」,「大莫」指的是母的老虎,「慮津」是供身或捨身之意,也就是「捨身飼虎」——這裡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捨身飼虎的地方。
捨身崖佛塔位於加德滿都的東郊森林裡,據尼泊爾《神地誌》說:往昔釋迦佛在學道時,曾將自身布施餵餓虎,此塔是老虎食後釋迦佛所剩的頭髮、骨粉加上泥土而建造的。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十〈捨身品第二十六〉記載著佛陀過去生捨身餵虎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叫摩訶羅陀,他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國王,經常積德行善;他有三個兒子,最小的王子叫摩訶薩陲。這個小王子從小聰明善良,跟著比丘學習。有一天摩訶薩陲小王子在竹林中遇到了一隻老虎,這隻老虎是一隻剛生下幼虎的母虎,因為失血過多、體力不支,無法捕食;而母虎身邊還有七隻嗷嗷待哺的幼虎,無奈母虎飢餓羸弱,眼看和幼虎們命皆將絕。
小王子見狀慈悲心大生,要以自己的身體餵母虎。但母虎實在太虛弱了,連咬他的力氣都沒有。摩訶薩陲王子就用竹子刺破自己脖子、讓血流出。母虎在舔食了小王子的熱血後,漸漸有了力氣,最終把小王子吃掉了。
摩訶薩陲王子身死後,大地六種震動,天上下起花瓣雨,大地出現種種妙香……這位捨身飼虎的摩訶薩陲王子,就是後世的釋迦牟尼佛。
佛陀在成佛前,還有一世曾是薩波達王,某日他看到一隻老鷹追獵一隻白鴿,薩波達王為救白鴿,表示願割下自己身上和白鴿同等重量的肉,來和老鷹交換白鴿的性命。奇怪的是,他不斷割肉放到秤上,卻總是達不到白鴿的重量,直到薩波達王整個人站到秤上,才與白鴿等重——原來,每個生命是一樣重。生命是平等的。
佛陀累世修行,都不斷在做布施、做「捨」的事。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三輪」是指能施之我、受施之人、所施之物三者,而「體空」是指三者都不可起執著布施之想,一直做、一直做,做到沒有念頭生起。
「庫瑪麗」女神
在尼泊爾位於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的三座古代王城中,至今都各還有一位舉世獨特的人物——「庫瑪麗」女神。庫瑪麗女神不但為百姓所崇敬,觀光客更不會放過親眼一睹「活女神」尊容的難得機會。
庫瑪麗女神,其實是小女孩。尼泊爾王室以塔蕾珠女神為保護神,她是一位與印度教難近母(即杜爾迦)相似的女神。在梵語、尼泊爾語和其他印度語言中,庫瑪麗意為「處女」,也是杜爾迦作為幼女形態的稱謂。
相傳尼泊爾馬拉王朝(約12~17世紀)的末代國王Jayaprakash Malla常常與塔蕾珠女神玩擲骰子遊戲,女神告誡國王,不能讓其他凡人看到自己的身影,可是有一天王后卻尾隨國王走進了宮室,女神因此大怒而去,降諭說不再現身保護國王和國家。經國王苦苦哀求,女神鬆口說自己會附身到尼瓦爾人釋迦族女孩的身上。從此每任國王都會尋找符合資格的女童,並尊之為「庫瑪麗女神」。
庫瑪麗的選擇標準很嚴格。其中幾條是:3歲到7歲的女孩。不能流過血,從未生病。出身釋迦族金匠種姓。出生時的星象吉祥(是有利於國王的星象)。身上不能有斑點胎記。牙齒整齊、無缺少等;她的形體要符合三十二種優美的特徵,如:頸項如海螺殼光滑,睫毛如母牛濃密,腿如小鹿健美,前胸像獅子,聲音如鴨子響亮……等。被選出的女孩要接受各種試煉,以篩選出誰才是「庫瑪麗」。其中一個試煉是,在房間的地板上放置水牛的頭(象徵被女神殺死的妖魔)並灑上牛血,把女孩關在裡面一晚,如果女孩表現鎮定安詳,便證明她是「庫瑪麗」。
加德滿都那位地位最高的庫瑪麗一旦被確認後,就要離開家、住在寺廟中;她的雙腳不能觸地,移動必須有人抱著或坐神轎。平日她閉門不出,只在特殊節日讓民眾前往膜拜並受她祝福。一旦庫瑪麗出現初潮或流血,就必須退位。
加德滿都的庫瑪麗地位最高,她出現時所有人不得拍照,而帕坦、巴德崗的庫瑪麗則親民許多,甚至可與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