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行腳

聖地旅行

尼泊爾

全球靈性能量重要據點 - 尼泊爾

提到尼泊爾,您會想到什麼?
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喜馬拉雅山,聖母峰,佛陀出生地,四眼天神廟……她也是著名的「眾神之國」,「神比人多,廟比房子多」,說的就是尼泊爾。

尼泊爾的面積並不很大(大約是台灣的四倍大左右)、人口將近三千萬人,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地形︰因為地處於全球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脈區域,尼泊爾境內70%是山地,稱她為「高山國家」並不為過;也因為與全球最高峰為鄰,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脈,有八座都在尼泊爾境內,使她成為全世界登山者趨之若鶩的聖地。

自古以來,「山」總是與靈性修鍊、靈性能量息息相關。尼泊爾,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誕生地,千年以來,喜馬拉雅山區孕育、涵養了難以數計的靈性修行者與大成就者,至今,她仍是全世界靈性能量的重要據點,來自世界各地的禪修者,在這古老的聖地探索靈性、突破生命的局限,不斷地淨化、提升和超越。而如果帶著以上的美好想像去到尼泊爾,一開始恐怕會失望;雖然有無數歷史悠久的神廟藏身於不起眼的巷道裡,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的馬路像戰場,堵車嚴重,塵土漫天;路很爛,常是起伏不平、佈滿大大小小的坑洞與窪地。

有人說︰「在尼泊爾,要往上看(不要往下看)。」往上看,遠處的雪山、頭頂的藍天白雲是美的,而往下看的一切,似乎不太美。

這樣的環境無疑令人心浮氣躁,但看看尼泊爾人,他們似乎不被這些外境影響︰堵塞、無序的馬路很少發生擦撞,即使發生擦撞也很少有人會吵架,彷彿一切都是小事,雙方和和氣氣解決;公車常常是塞爆的狀態,又堵在塵土漫天的路上,但在破車上擠得坐也坐不好、站也站不好的尼泊爾人,看見旁邊車裡的陌生人,會露出純真熱情的笑容揮手打招呼……這時,你會對這個奇妙的國度有更深一層體會。

讓我們一起來探訪這個奇妙而古老的「眾神之國」。

斯瓦揚布寺(四眼天神猴廟)

斯瓦揚布拿佛塔,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以西的加德滿都谷地,又名斯瓦揚布寺、四面天神猴廟,總會看到遊客絡繹不絕的景象,傳說釋迦牟尼佛曾在此處說法,當時有1500人皈依。

斯瓦揚布寺建於公元前三世紀,是亞洲最古老的佛教聖跡之一,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和許多尼泊爾的寺廟一樣,斯瓦揚布寺也有著標誌性的巨大佛眼和金碧輝煌的塔身;山頂的平台是俯瞰加德滿都城的最佳觀景台,天氣好的時候還能遙望喜馬拉雅山脈。

斯瓦揚布寺又稱四眼天神猴廟,這裡確實有很多猴子——牠們可都是文殊菩薩的頭蝨變的哦!這裡有數百隻由寺廟僧侶定時餵養的野生猴子,許多角落都可見到牠們的身影;見慣了遊客的猴子們也不怕人,各自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很久很久以前,加德滿都盆地原本是個大湖,相傳,原始七佛中的毗ㄆㄧˊ婆尸佛曾在此處投下一枝藕根,預言這裡將來會長出發光的蓮花,湖水將變成富饒的國土;之後從中國來的文殊師利菩薩用寶劍將山劈了一個缺口,湖水瀉去,就在最初湖中出現蓮花的地方,建造了如今的斯瓦揚布佛塔。

相傳,文殊菩薩在此地剃除三千煩惱絲,削下的頭髮變成佛塔四周的樹,而頭蝨就成為群居在這裡的猴子了。據說在佛塔底層還有當初那朵自生的水晶蓮花,以及文殊塔、文殊菩薩蓮花寶座,佛塔東面的台階旁還留有文殊菩薩的腳印,蓮花生大士和阿底峽尊者等皆曾數次來此聖地。

斯瓦揚布佛塔是覆缽式的圓塔,直徑20公尺,塔高10公尺,覆缽之上是一個巨大的方形寶匣,四壁各繪一對佛眼,象徵著佛眼無邊、無所不在;在佛眼之上還有神秘的第三隻眼、如「?」問號的形狀,其實那是尼泊爾文的「1」(發音為ek),意為和諧一體。

博達佛塔(滿願塔)

尼泊爾三大佛塔(滿願塔、斯瓦揚布拿塔、捨身崖佛塔),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滿願塔(中文音譯為博達佛塔)。滿願塔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其名源於蓮花生大師:「這大塔為如意寶珠,令一切祈求及願望得以實現」。相傳來此塔朝拜,許下的心願都可如願。

據尼泊爾史書記載,當年,一位婦女向統治加德滿都谷地的國王請求,請國王賜予她一塊水牛皮大小的土地修建佛塔,國王心想,一塊牛皮也沒多大,便欣然同意,沒想到那位婦女把一塊牛皮割成一條條細細的牛皮繩連接起來,圈出好大一塊地……已然承諾的國王也不好反悔,於是建起了人們現在看到的全世界最大的覆缽式佛塔—— Boudhanath(滿願塔)。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摧毀了許多寺廟、古蹟,滿願塔是最快被修復完成的建築,可見它對於尼泊爾的重要性及其象徵意義。

滿願塔大約建造於公元五世紀,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說塔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西元1959年中國解放軍進入西藏,許多藏人離開故土、遷居於此,數十年來形成一個藏民文化居住圈,滿願塔也成為當地藏民的信仰中心,有「小西藏」之稱。

滿願塔的建築造形是三層八角形平台,十三層階梯代表十三天,層層上到頂即代表成佛;其上的蓮花代表涅槃;塔基外牆鑲嵌著刻有阿彌陀佛浮雕的108個佛龕ㄎㄢ與經輪;佛塔上掛滿了五色風馬旗,藍、白、紅、綠、黃五色,分別代表水、天、火、風、土——藏人相信,人是由這五個元素組成,並認為當風吹動五色經幡,就能將經文的力量散布於空中、大地,消除一切厄障。

捨身崖佛塔

捨身崖佛塔(Namo Buddha),也譯作南摩布達、南無佛等,意為禮敬佛陀,是尼泊爾著名的三座佛塔之一(另兩座是滿願塔、斯瓦揚布佛塔)。Namo Buddha在藏語裡稱為「大莫慮津」,「大莫」指的是母的老虎,「慮津」是供身或捨身之意,也就是「捨身飼虎」——這裡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捨身飼虎的地方。

捨身崖佛塔位於加德滿都的東郊森林裡,據尼泊爾《神地誌》說:往昔釋迦佛在學道時,曾將自身布施餵餓虎,此塔是老虎食後釋迦佛所剩的頭髮、骨粉加上泥土而建造的。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十〈捨身品第二十六〉記載著佛陀過去生捨身餵虎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叫摩訶羅陀,他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國王,經常積德行善;他有三個兒子,最小的王子叫摩訶薩陲。這個小王子從小聰明善良,跟著比丘學習。有一天摩訶薩陲小王子在竹林中遇到了一隻老虎,這隻老虎是一隻剛生下幼虎的母虎,因為失血過多、體力不支,無法捕食;而母虎身邊還有七隻嗷嗷待哺的幼虎,無奈母虎飢餓羸弱,眼看和幼虎們命皆將絕。

小王子見狀慈悲心大生,要以自己的身體餵母虎。但母虎實在太虛弱了,連咬他的力氣都沒有。摩訶薩陲王子就用竹子刺破自己脖子、讓血流出。母虎在舔食了小王子的熱血後,漸漸有了力氣,最終把小王子吃掉了。

摩訶薩陲王子身死後,大地六種震動,天上下起花瓣雨,大地出現種種妙香……這位捨身飼虎的摩訶薩陲王子,就是後世的釋迦牟尼佛。

佛陀在成佛前,還有一世曾是薩波達王,某日他看到一隻老鷹追獵一隻白鴿,薩波達王為救白鴿,表示願割下自己身上和白鴿同等重量的肉,來和老鷹交換白鴿的性命。奇怪的是,他不斷割肉放到秤上,卻總是達不到白鴿的重量,直到薩波達王整個人站到秤上,才與白鴿等重——原來,每個生命是一樣重。生命是平等的。

佛陀累世修行,都不斷在做布施、做「捨」的事。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三輪」是指能施之我、受施之人、所施之物三者,而「體空」是指三者都不可起執著布施之想,一直做、一直做,做到沒有念頭生起。

「庫瑪麗」女神

在尼泊爾位於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的三座古代王城中,至今都各還有一位舉世獨特的人物——「庫瑪麗」女神。庫瑪麗女神不但為百姓所崇敬,觀光客更不會放過親眼一睹「活女神」尊容的難得機會。

庫瑪麗女神,其實是小女孩。尼泊爾王室以塔蕾珠女神為保護神,她是一位與印度教難近母(即杜爾迦)相似的女神。在梵語、尼泊爾語和其他印度語言中,庫瑪麗意為「處女」,也是杜爾迦作為幼女形態的稱謂。

相傳尼泊爾馬拉王朝(約12~17世紀)的末代國王Jayaprakash Malla常常與塔蕾珠女神玩擲骰子遊戲,女神告誡國王,不能讓其他凡人看到自己的身影,可是有一天王后卻尾隨國王走進了宮室,女神因此大怒而去,降諭說不再現身保護國王和國家。經國王苦苦哀求,女神鬆口說自己會附身到尼瓦爾人釋迦族女孩的身上。從此每任國王都會尋找符合資格的女童,並尊之為「庫瑪麗女神」。

庫瑪麗的選擇標準很嚴格。其中幾條是:3歲到7歲的女孩。不能流過血,從未生病。出身釋迦族金匠種姓。出生時的星象吉祥(是有利於國王的星象)。身上不能有斑點胎記。牙齒整齊、無缺少等;她的形體要符合三十二種優美的特徵,如:頸項如海螺殼光滑,睫毛如母牛濃密,腿如小鹿健美,前胸像獅子,聲音如鴨子響亮……等。被選出的女孩要接受各種試煉,以篩選出誰才是「庫瑪麗」。其中一個試煉是,在房間的地板上放置水牛的頭(象徵被女神殺死的妖魔)並灑上牛血,把女孩關在裡面一晚,如果女孩表現鎮定安詳,便證明她是「庫瑪麗」。

加德滿都那位地位最高的庫瑪麗一旦被確認後,就要離開家、住在寺廟中;她的雙腳不能觸地,移動必須有人抱著或坐神轎。平日她閉門不出,只在特殊節日讓民眾前往膜拜並受她祝福。一旦庫瑪麗出現初潮或流血,就必須退位。

加德滿都的庫瑪麗地位最高,她出現時所有人不得拍照,而帕坦、巴德崗的庫瑪麗則親民許多,甚至可與之合影。

Rommey的「庫瑪麗」震撼

2019年10月上旬,來自紐約、曾經從事模特兒工作的Rommey,和朋友第一次來到尼泊爾旅行,背著單眼相機的她,全程認真記錄著她的第一次尼泊爾之旅;而在這次旅行中,最令她難忘且感到震撼的,就是在加德滿都古王城中親眼見到活女神「庫瑪麗」。

Rommey說 ︰「那兩天我在加德滿都的英文報紙上也看到了關於活女神『庫瑪麗』的報導,因為她一年只出來見眾一次,我們很幸運地趕上了最後一天,真是很難得的機會。」那天下午,Rommey和許多人一起擠在古城「活女神」所住的樓下,抬頭等待「庫瑪麗」出現在窗口。

彷彿經過了許久的等待,終於,她出現了!在窗口望著樓下的人們。雖然她的出現只有短短的兩分鐘左右,但所有在樓下等待的人們沒有發出任何聲音,不止是靜默,簡直可說是全場屏息——那一幕令人難忘。而巨大的反差與對比,更令Rommey感到震撼︰「『庫瑪麗』只是一個小女孩!我從未看過一個小女孩的穿著、打扮是那樣子,真的像一位『活女神』。」

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全世界所有的小女孩在這個年紀應該是天真無邪、整天快樂玩耍的,「而這個小女孩卻因為『庫瑪麗』的身分,無法過一個小女孩的正常生活,雖然地位崇高,但離開了父母、家庭,沒有玩伴,不能隨便見人……我在想,她真的了解這一切嗎?」身為母親的Rommey感到有些難過,也感到一種很強烈的荒誕感……或許,這正是「文化衝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次的尼泊爾朝聖之旅,Rommey收穫滿滿,也帶回許多難忘的回憶。她說,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探訪這個古老的國度。

帕坦杜巴廣場、博物館

加德滿都谷地有三座古城——加德滿都、帕坦與巴德岡,這三座古城都有舊皇宮和杜巴廣場;杜巴廣場意為英國皇家廣場,是用於描述尼泊爾舊皇家宮殿對面的廣場和地區的通用名稱。

帕坦古城始建於公元三世紀,城中的四支石柱,據說是公元前250年印度著名的阿育王所立;Paten原名Lalitpur,意思是「藝術之城」,之前曾是獨立的王國,現存的主要建築物大都是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馬拉王朝幾位君主所建。

帕坦的居民以尼瓦族為主,主要從事雕刻、繪畫、金銀銅器工藝及農耕等;城中有許多印度教及佛教古老寺廟,並有馬拉王朝分裂後建成的舊皇宮和杜巴廣場,不僅是藝術之城,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帕坦的杜巴廣場周遭寺廟林立,其中有尼泊爾傳統的尼瓦式木造多重屋頂的寺廟,也有印度錫卡拉式石造寺廟;其中由21個小尖塔組成的八角形寺廟,為印度錫卡拉式的庫裡須拿寺,有蒙兀兒建築的風格,堪稱為尼泊爾最精美的石材建築,牆壁上的雕刻精緻而生動,人物與故事多取材於印度教的史詩。

帕坦杜巴廣場最精華的地方是皇宮,現在是帕坦博物館。博物館由舊皇宮改造而成,於1997年成立並開放,因優美的後花園風景,享有「南亞最美博物館」的美譽。博物館內有許多珍藏,鑄銅和鍍金純銅作品是該館藏品的主要特色,這些工藝品絕大多數都是印度教和佛教神像,同時這座博物館也吸收了許多現代建築元素,成為一個新舊和諧交融的綜合體。

帕坦黃金寺

黃金寺位於尼泊爾古城帕坦杜巴廣場的北面,隱身於古城櫛比鱗次的門宅屋舍中,又稱克瓦寺或希拉那瓦那寺。

黃金寺建於十二世紀,是一座以金屬雕刻而成的佛寺,顧名思義,這座寺廟有許多鍍上了金箔的銅製浮雕,其中鍍金雕刻的精雕細琢、精湛工藝,最是令人讚歎。雖然在八、九百年的歲月流逝中,黃金寺看起來不復當年的光燦耀眼,但其亙久的宗教之美仍使它聲名昭著。

黃金寺是一座三層屋頂的建築,正面裝飾著許多精緻的銅雕;中庭的小廟屋頂和屋簷都是鍍金的雕飾,包金的構帶相當華麗,代表通天的「天梯」;周遭設有許多轉經輪座,屋簷可見美麗的翹翅線條與各式銅鳥,每道簷尖上的鳥兒姿勢迥異,精妙而饒富趣味。

黃金寺至今仍為「釋迦族人」(釋迦牟尼佛後代)的信仰中心。尼泊爾的釋迦族男性都必須在黃金寺出家至少一個月。

黃金寺中有一個神祕佛殿,供奉著一尊與釋迦牟尼佛等無差別的佛像,據傳為天人所造——當時天人造做了三尊世尊佛像,完成第一尊時,佛像便說話開示,天人隨即迎祂入天庭;完成第二尊時,佛像被印度人近請而去;而第三尊會開口說話的佛像則留在黃金寺中——至今,許多在此出家的釋迦族人仍深信這個傳說,也經常傳出這尊佛像開口預言的事蹟。

2019年10月上旬,靈鷲山的尼泊爾朝聖團成員們來到黃金寺參訪,並在二樓四臂觀音聖像前共修,一旁當地民眾雖聽不懂中文,也虔敬安靜聆聽——虔誠心念、感恩諸佛之心,是共通的語言。

密勒日巴禪修中心

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近郊,有一座「密勒日巴禪修中心」,不僅保護著千年前密勒日巴尊者的修行聖地,同時也為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禪修者提供一個清淨收攝、資糧具足的實修場域——不但會有可容納100~150人的大禪堂,還有20間小關房,都採用自然、生態的方式建造。

密勒日巴禪修中心(Milarepa Meditation Village)位於加德滿都南郊17公里、桑窟(Sankhu)的Kat 村。在尼泊爾語中,“Kat"的意思是「白海螺」。

海螺是佛教的象徵之一,右旋法螺用於佛教法器,歷史已逾千年。相傳當年佛陀證悟無上正等正覺後,初始七七四十九天未曾講經說法,因為大家並不知道佛陀已經證悟,所以無人請佛說法;大梵天王和帝釋天得知後便從天而降,供養佛陀右旋法螺和千幅法輪,祈請佛陀轉動法輪,佛陀才開啓了其後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從此,右旋白海螺成為吉祥圓滿的象徵。
而這個白海螺村村名的由來,正意示了這個小村子獨特而殊勝的歷史︰

根據印度史詩《瓦揚布那》(Swayambhu Purana)中的記載, 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達格哈」」的大湖泊,納達格哈在梵語中叫做Naga Dah,意指「蛇湖」的意思,裡面住著一條巨蛇;多年以前,文殊菩薩來到此地,用火焰智慧寶劍劈開了格粑ㄅㄚ
山的峽谷,把湖水及湖裡的巨蛇洩出,才使整個山谷區域成為適合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也就是今天的加德滿都谷地。而佛法也因此廣為流傳、普利十方。

加德滿都一位導遊說︰傳說當年最早來到加德滿都谷地的大修行人,在高處俯視加德滿都谷地,發現這個地方的地形像一個白海螺——象徵著吉祥圓滿,也是利於佛法傳布之地,於是他們進入加德滿都谷地後選擇在這裡落腳,「這個村子是加德滿都地區最早發展的村子,歷史悠久。」

難怪這裡有那麼多聖地、世界文化遺產,密勒日巴禪修中心落腳於此,或許也是冥冥中的一種必然?

成佛的緣起

密勒日巴禪修中心(Milarepa Meditation Village)創建於 1993 年,2012年,禪修中心初步建成、具備基本規模,總面積約4.426公頃,海拔高度1300公尺左右,周遭山丘環繞、林木成蔭;中心內除了大禪堂、小禪堂、獨修關房等設施外,境內還有密勒日巴尊者修行山洞、龍樹菩薩說法地等世界級古蹟遺產;而附近(車程約5分鐘的距離)就是尼泊爾著名的“Bajia yougou ni"(音譯)——「金剛亥母」廟聖地,共有金剛亥母(本尊、分身)、千年不滅火、自生塔以及剛波巴、帝洛巴等大修行人過去修行的閉關山洞等共計八處世界文化遺產。

在此歷史悠久的聖地,密勒日巴禪修中心與周遭眾多神廟聖跡相互呼應、輝映,具有極為殊勝的修行磁場。

說起「密勒日巴禪修中心」的創建淵源,就得說起台灣靈鷲山佛教教團開山和尚——心道法師。1985年12月,心道法師率團至印度、尼泊爾朝聖,並赴「桑窟」朝禮密勒日巴尊者的修行山洞。密勒日巴尊者是心道法師苦行閉關時最崇敬的大修行者之一,數十年前,心道法師在宜蘭靈骨塔的一次禪定淨觀中,得尊者示現、授記法號「普仁」。得尊者授記加持,當時正遭遇修行障礙的心道法師順利通過考驗,從此和密勒日巴尊者有一份獨特的師徒法緣。

心道法師在多次朝聖聖地後,深感維護佛教聖地的重要性,於是發願在密勒日巴尊者閉關山洞附近修建一處國際禪修道場,利益更多有情、普利群生。在多年因緣流轉變化下,如今,「密勒日巴禪修中心」以令人驚喜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心道法師曾在密勒日巴禪修中心對大家說︰「桑窟這個地方,密乘的很多上師、大成就者過去都在這一帶修行,帝洛巴、那洛巴、密勒日巴……這些大成就者的記憶體都在這裡,我們來到這裡,這叫做『磁場』,能夠穿透我們的覺知,如果我們的心足夠寧靜,就能夠環扣、連結上,是讓我們未來能夠成就的一個緣起。所謂天時、地利、人利,這個地方就是『地利』。尼泊爾是佛陀出生的地方,這就是緣起——未來我們成佛的基因。」

綠樹成蔭的生態園區

經白海螺村沿山路上行至密勒日巴禪修中心,由於這裡是加德滿都谷地最早有人居住的地區,所以早前村落周遭許多山林都被開墾成耕地、稻田了,隨著時光流轉,有些地近年已不再耕種,所以放眼所見除了農地之外還有許多廢耕的荒地;但走進禪修中心,卻有一片片如原始樹林般的密林,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自從1993年心道師父買下這塊地之後,不但把這塊聖地保護起來,也想恢復它的自然生態,就在廢耕的荒地上大量種樹;二十多年後,這些樹長大了,才有了今天綠樹成蔭的美麗樹林。

沿著林間小徑拾級而上、走向世界文化遺產——密勒日巴閉關山洞,曲折蜿蜒、素樸可愛的小徑也是近幾年重修、打造的,比過去好走許多,也更添美感。

來到密勒日巴閉關山洞,山洞不太大,大約可容納兩人。關於這個聖地有幾個傳說︰一﹒當年尼泊爾國王敦請密勒日巴尊者前來此地,於是尊者施展飛行術飛到此地;二﹒這個山洞是密勒日巴尊者徒手挖出來的;三﹒據說這個地方以前有一扇石頭做的門,為了挖個山洞,尊者雙手抬起石門遠遠一扔,扔出幾百公尺開外(傳說中的那扇石門,現在在禪修中心對面鄰居家的庭院裡)。而密勒日巴尊者在這山洞裡禪修兩個月後又飛走了。

密勒日巴禪修中心是一個身心靈體驗的生態園區,以將在林間闢建的20間生態小關房來說,會以自然、環保的材料和工法建造,類似以前的「土角厝」︰用稻稈、泥土為建材,用手夯打建造。這20間小關房將錯落分布在前往密勒日巴閉關山洞和以前心道師父閉關關房的山林之間。

生態關房的設計有︰收集雨水、過濾後作為生活用水;使用後的生活廢水和排泄物再循環利用,引導去滋潤樹林大地、成為養分……屆時禪修中心也會和附近居民一起合作,大家一起來學習、實踐,甚至與周遭居民「契作」合作,栽植有機農作物等,形成一種社區營造、社會運動。

不久的將來,禪修中心會是一座節水節能、生態永續的園區,也是心道師父「愛地球•愛和平」理念的實際呈現。

龍樹菩薩說法處

位於密勒日巴禪修中心內的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就是「龍樹菩薩說法處」,除了不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朝禮者,當地人們乃至於尼泊爾人對這尊龍樹菩薩也非常信敬、虔誠,有些人每天會來供花、供香、掛風馬旗,許多佛弟子都會來這裡朝聖。

在距離龍樹菩薩說法地約數十公尺的途中,有一個出水的水源,當地人稱之為「聖水」(holy water),可以直接飲用。當地人相信,由於龍樹菩薩的護佑,這處水源永遠不會枯竭。

經過「聖水」水源左拐,來到一處地勢較高的坡地,周遭有許多朝拜民眾掛的風馬旗,和龍樹菩薩聖像——這就是「龍樹菩薩說法處」。以前這裡原本只有一尊小小的龍樹菩薩聖像,「大約2017或2018年,一位阿尼為佛像蓋起了小房子(三面牆+屋頂)。」簡樸小屋正中央是龍樹菩薩聖像,據說這尊佛像非常靈驗,朝拜者只要在聖像前誠心地祈求三遍,所求的願望就會如願,如願之後必須再來還願。

頂禮過龍樹菩薩,往小山坡坡緣處望,視野廣闊,可俯瞰周邊村落。

在禪修中心境內行走間有人注意到︰地上的石頭多是閃亮亮的,原因是這裡的石頭裡面含有雲母(雲母是雲母族礦物的統稱,有玻璃般的光澤,也有「光亮」的意思)。

唐卡說故事

密勒日巴禪修中心內有一間展示室,一進門,首先看到一幅精妙的巨幅唐卡——這是中心特別延請畫師所繪、以密勒日巴尊者為主尊的唐卡。

唐卡中描繪了密勒日巴尊者的生命故事和修行歷程。那一天,法師和幾位師兄姐一同走進了展示室,說起唐卡中的故事︰

「噶舉的傳承裡,帝洛巴是第一尊,那洛巴是第二尊,再來是馬爾巴、密勒日巴、剛波巴、惹瓊巴…。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密勒日巴尊者老師的老師——那洛巴的故事。」

「……空行母問那洛巴︰你了解此經義嗎?那洛巴說︰我能夠理解文字。空行母聽了非常高興,在空中飛舞……然後她哭了,她說,全世界只有帝洛巴能夠了解一切教法的意涵。那洛巴一聽到帝洛巴的名字,立刻生起很大的信心,決定要拜他為師。」

「帝洛巴行蹤不定,那洛巴遍尋不著。有一天那洛巴看見一個老者在釣魚,老者把魚釣起來後生吃了,那洛巴見狀,生起鄙夷心。那位老者就是帝洛巴,他問那洛巴︰你看到什麼?說完他把剛剛吃下肚的魚又吐出來、放進河裡,魚竟然又活了起來、游走了!老者說︰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你在執著什麼?」

「帝洛巴覺得那洛巴還不適合做他的弟子,所以他又消失了。那洛巴為了找他,經歷了十二次大苦行、十二小苦行——這都是帝洛巴給他的教育、磨練。然後才收他為弟子。」

「密勒日巴一生都在閉關,唐卡上畫了很多他修行的山洞。下方畫了很多他小時候的故事︰叔父、姨母虐待他,他修黑法報復,降雹……他說黑業的事情很容易做,而他要修白法是很辛苦的。他向馬爾巴求法時,為了消他之前造的殺業,馬爾巴也給他很多苦行,要他獨力從山下推石頭到山上,不停地蓋房子……後來他一直都在閉關,沒東西吃,他就吃野生的蕁麻,吃多了身體也變成綠色的。後來他成為會飛行變化、即身成佛的成就者。」

百八觀音寺

位於加德滿都的百八觀音寺,也就是「白麥群卓拿神廟」(Seto Machhendranath Temple,又稱Jana Bahal),是加德滿都最重要也最華麗的寺廟之一。這座隱藏在小巷中的寺廟香火鼎盛,位於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和因陀螺廣場(Indra Chowk)附近,每天清晨會有許多婦女來到寺廟前虔誠誦經,入口處寫著「歡迎任何宗教信仰者前來參觀」。

殿內有一百零八尊觀音,主殿內供奉的白觀音主尊,印度教認為祂是濕婆神的降雨化身(Machhendranath 在印度教中是濕婆神Siva的降雨化身),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守護神,而祂同時也被視為觀音菩薩(Avalokiteshvara)的一個化身,因此來朝拜的除了佛教徒,還有很多印度教徒。這尊主尊觀音像在每年四、五月的「白麥群卓拿神節」期間,會被人們請出来巡遊四天。

百八觀音廟始建於十五世紀初,現在的殿閣樣式是十七世紀後期重建的,從空中鳥瞰就像一座立體的壇城;主殿內是一座白色的觀自在聖像,環繞寺院的周遭牆面上,則以眾多的銅雕或彩繪拼滿了一百零八座觀音造像,每一尊銅製浮雕觀音像姿態各異,刻畫精緻,栩栩如生。佛教以右為尊,殿內雕刻的一百零八尊觀音像,第一尊是聖觀音,最後一尊是馬頭觀音。

兩千多年前,佛陀降生在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Lumbini),佛陀一生的行跡主要在今北印度和尼泊爾境內。雖然和印度一樣,在尼泊爾,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但許多學者相信,尼泊爾保存著許多源自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內容。歷經兩千多年,印度教、佛教在尼泊爾(和印度)不斷互動、交融,形成宗教、文化的「混血」情形,這座百八觀音寺也被視為印度教和佛教相互融合後的典型代表。

這座「白麥群卓拿神廟」主殿內供奉的是白觀音,在尼泊爾帕坦地區還有一座「紅麥群卓拿神廟」(也就是紅觀音寺,Rato Machhendranath Temple),供奉的主神是紅觀音(在印度教裡面認為祂也是濕婆神的化身之一)。

大般若經寺

「眾神之國、神比人多,廟比房子多」的尼泊爾,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隱身於尋常巷道裡,未必是著名觀光景點,如果沒有懂得的人帶路,外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究其原因,尼泊爾的佛教或許是密乘的本質,也或許是在過往佛教被打壓歷史中形成的傳統,尼泊爾有許多規模並不大的寺廟,十分低調,寺廟的管理由家族或周遭村民輪流負責,千百年來如此保護了佛教與寺廟的存續。

像是位於加德滿都的Vikramsila Mahavihara(維克拉瑪西拉・瑪哈維哈拉),就位於加德滿都最繁華、觀光客密集的Thamel(泰美爾)區的巷道裡,供奉燃燈佛、藥師佛聖像,當年阿底峽尊者也曾經來此,最珍貴的是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已有千餘年歷史的《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共有四大箱,由寺廟管理人小心保存,四箱經文內容分別代表地、水、火、風。這部古經典的紙張是由天然植物所製成,並塗上了防蛀材料,因此能歷時千年而不壞;內文是以非常古老的尼瓦爾文書寫,廟方管理人表示,目前尼泊爾國內只有6、7個人看得懂這古老的尼瓦爾文。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經文字義,寺方表示希望未來能開辦古文教學課程。

這部無上的《大般若經》,其中有三頁的字跡明顯特別大——傳說這三頁是文殊菩薩以小指寫的。

這座特別的寺廟,也印證了尼泊爾獨特的宗教文化︰寺廟由家族成員管理,並承擔保管及保護《大般若經》的責任;宗教信仰融於生活中,家族成員各有各的工作和社會角色,但以介紹、保護《大般若經》為己任——這也是尼泊爾佛教的一大特色。

帕賓綠度母道場、金剛瑜伽母道場

帕賓綠度母道場

帕賓(Pharping)是尼泊爾著名的聖地之一,位於加德滿都西南數十公里的山上。

在藏傳佛教中,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稱聖救度佛母。中國古代則稱為多羅菩薩或多羅觀音。

觀世音菩薩以化身無數著稱,度母也有許多不同的化身,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眾多的度母化身中,綠度母是所有度母的主尊,總攝其餘各尊化身的所有功德。

綠度母以救人脫離災難著稱。早期祂最為人知的救度神通有八種︰救獅難、象難、火難、蛇難、水難、牢獄難、賊難、非人難。之後度母的救八難又發展為救十六難,加上了救疑、欲、貪、妒、恨、謬論、虛妄、傲慢等等人的內在過患之難。而在西藏,救八難是綠度母獨有的職責,所以祂又稱為「救八難度母」。

帕賓的綠度母道場有著名的自生度母像小殿(Dolma Lhakhan 卓瑪拉汗),小殿山上有蓮花生(Padmasambhawa)大師修行成就留下的手印。

金剛瑜伽母道場

薩迦法王曾說︰「印度84位大成就者幾乎全都是修金剛瑜伽母法得成就的。」

這座金剛瑜伽母道場是尼泊爾龐廷巴大師家族的寺院,也是龐廷巴兄弟獲得那洛巴大師密傳的那洛卡雀空行法門、空行母現身的地方,有「全世界最神聖的金剛瑜伽母聖地」之稱。據傳,那洛巴的那洛卡雀空行法只密傳給尼泊爾人,其他弟子都未曾聽聞過此法。

小龐廷巴大師後到中國甘肅蘭州附近的羅家洞閉關修持,那洛空行母現身一起修行後獲得成就。金剛瑜伽母法後來傳到西藏梅譯師,再進了薩迦派,成為十三金法中最首要的紅尊修法。後來從薩迦又傳到格魯,是許多上師的主要修持。

蓮花生大師閉關處

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西郊的帕賓(Pharping)不但是著名的綠度母聖地、金剛瑜伽母道場,也是蓮花生大師(Padmasambhawa)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修行聖地,主要有阿蘇拉山洞和揚列雪山洞。

蓮花生大師是藏密佛教的開山祖師,也是寧瑪派(紅教)的傳承祖師,在西藏人心中,祂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身口意三密的金剛化身。相傳蓮花生大師曾在這裡修行三年多,並降伏了當地惡魔。

阿蘇拉洞

阿蘇拉洞(Asura Cave)是蓮花生大師閉關、成就普巴金剛的聖地。蓮師在這個山洞裡修持揚大嘿嚕嘎,且將揚大嘿嚕嘎與普巴金剛的教法合一,成就無上正覺圓滿後,將手印留在石壁上。

據傳,阿蘇拉洞穴的最深處是一個隧道,由這個隧道可以連接到揚列雪(Yanglesho)洞穴,通過這狹隘的隧道,蓮花生大師在揚列雪洞和阿蘇拉山洞之間移動。蓮師能夠穿過固體物質自由穿越,傳說往昔他在此閉關修行時,是從揚列雪山洞往上、直接穿過岩壁到達阿蘇拉山洞。後來有人發現兩洞之間有細窄通道,人體無法通過,將貓放進阿蘇拉山洞的窄道裡,結果貓從下方的揚列雪山洞爬出。

揚列雪洞穴

這個洞穴是以「蓮花生大師現身、降伏所有惡勢力、平衡各大元素、帶來一切吉祥的秘密之地」而聞名,洞內供奉著蓮師石像。根據記載,蓮花生大師與釋迦德瓦空行母在這裡修行普巴金剛、金剛杵而成就。這個山洞又稱為「頭顱印修行洞」、「正論石窟」。蓮師在這裡成就嘿嚕嘎之大樂心要,並以普巴金剛法降伏一切魔障。

錫欽 毘盧林寺

尼泊爾是佛陀出生的地方,聖者出生、證悟之地都是殊勝的緣起,而密乘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也都在尼泊爾這塊土地上證悟。
 
2019年的尼泊爾朝聖之旅,特別前往參訪錫欽毘盧林寺——也是靈鷲山心道法師寧瑪派的法脈傳承。

公元八世紀時,藏王赤松德真(西元755~797年)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大興佛教、廣譯經典;後經歷藏王達瑪禁佛滅法,為避法難,許多大師轉赴印度重續法教,並潛隱於師徒、父子間秘傳,稱為寧瑪派。

噶陀即屬寧瑪傳承,起源自噶唐巴德新謝巴(西元1122~1192年)尊者,他遵從上師瞻敦巴卓威貢波授記:「汝往岡波修行,肉身可化光蘊,汝赴噶陀住持,佛法可傳邊際。」向東方遊歷尋覓,某日抵達有一塊天然白色藏字噶字黑石之地,便在此地建寺,兩年竣工,名為「噶陀」。蓮師師徒曾在此住錫二十五天、加持十三遍,伊喜措嘉及毘盧遮那曾在此閉關,是佛教密乘聖地之一。

噶陀法教淵遠流長,據《寧瑪派教法史》記載,僅「十三莫系」時期,僧眾即曾有十八萬,分寺遍布康區、安多、嘉絨、果洛、衛藏、不丹、錫金等地,化育弟子無數。

第三十六世毘盧遮那,諱噶陀大堪布,1933年生於藏東多康德格的雅禮地方(接近噶陀寺的溫波克札西汀,父母育有二子,兄為噶陀派領袖、黃金法座住持莫札仁波切)。七歲時為第二世蔣揚欽澤闕吉洛覺、第三世噶陀格澤局美滇巴南傑、秋珠蘇南敦薩等大師認證為錫欽毘盧遮那之化身再來,八歲昇座,陸續受教於寧瑪巴大堪布雅瓊(雅吉旺波),得《龍欽寧體》圓滿傳承,並在多位大師尊前廣得聞思修行灌頂口傳講解實修口訣,如理閉關修證。二十五歲時掌管錫欽寺及其大小分寺教務。西元1958年避走不丹,1964年,十二世竹巴噶舉領袖竹千仁波切轉世,結父子緣。為輔佐竹千法王,先後旅居印度、拉達克,住錫尼泊爾,往來世界各地弘法遊化。

毘盧仁波切與靈鷲山心道法師於1992年結緣,兩年後心道法師開始跟毘盧仁波切學不共密傳法門;1997年毘盧仁波切到靈鷲山為僧尼傳授龍欽寧體法藏口傳灌頂、大寶伏藏灌頂、噶陀龍薩寧波的前行教授,結下深厚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