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行腳

佛陀,愛老虎油。I LOVE YOU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西元2022年,佛曆2566年,是中國農曆壬寅年,也是生肖虎的本命年。老虎本是最兇猛的野獸,一方面牠又是百獸之王,民間取其勇猛,代表生命力旺盛,作為鴻圖大展的預兆,又有消災避邪的效用,所以虎既是吉也是凶的象徵。就像人們的「習氣」一樣,「習氣如種子」,種子遇緣就萌芽而起,只要我們學習從心懺悔,如何斷除惡習,對治習性的「覺」招,萬物皆有靈,相信只要斷除了自己的習氣,就能從憤怒變成慈悲、化干戈為玉帛、煩惱轉菩提、從恐懼轉化為愛,福慧都具足,自然就福虎生豐,邀請大家一起與世界廣結善緣愛地球,我愛佛陀,佛陀也愛你。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方法、門道,每一個方法都是在幫助我們改習氣的,真正懂得改習氣且自己能夠受益了,那就是佛法,2022年我們規劃12隻擁有不同習氣的老虎,如何對治習性煩惱的主題故事,對照每個月一習性的老虎,希望以愛出發,真誠懺悔、用心改造來對治不同的習性,每月一祝福,跟著佛陀學習愛老虎油的「覺」招,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找回自性與覺知,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活出自我,福慧自在,讓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猛虎,變成人見人愛的萌貓。

【每月一覺招】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2022年數位月曆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退轉」遇見「發願觀」

當「退轉」遇見「發願觀」

《阿彌陀經》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舍利弗,假使有人已經發願或是正在發願、或是將要發願想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已發願的必已到了極樂國;正發願的今生將到極樂國;將要發願的,末來可往生極樂國。

「不退轉」是梵文「avinivartanīya」的漢譯(「阿鞞跋致」為音譯),是菩薩階位的名稱,也代表為度生而成佛的決心不會退轉。在菩薩發心修行到成佛的過程中,不退轉是重要關鍵,因為只有得不退轉,才能不斷進修,成就佛果。其實,不管是世間知識的學習,或是佛法的學習,意志力和長遠心,都是非常關鍵的成功因素,只要生起一念退轉心,必將一事無成。

佛法中有身精進和心精進的不同,也有身莊嚴與心莊嚴的差異,所以很多人都會知道內心比外表(身)更為重要。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假如我們對某個東西或某件事做了決定性的認可,也就是發了這樣的願力,通常我們的心就會一直保持這股信念而不退轉,不管通過什麼方式,日以繼夜也一定要獲得或是達到目的。假如我們內心經過某些磨難或考驗之後,得到一種決定性的認可,內心的力量就會顯得比一般人更為強大,這就是用發願觀來對治退轉的作法。那麼我們要如何讓心不退轉呢?

有請顯月法師來幫我們進行大解鎖,告訴我們鋤頭仙人的出家過程,是如何在進進退退之間,再次找回初心、成就果位,以及能夠指引我們迷途知返、回到精進軌道的五個方法。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障礙」遇見「正見觀」

當「障礙」遇見「正見觀」

《慈悲三昧水懺》卷上說:「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人為什麼會作惡,正是因為煩惱、業、果報這三種障礙所引起的。煩惱是觀念,業是行為,果報是所形成的結果,當觀念改變,影響行為的時候,結果就會跟著改變,這三種障礙不只會阻礙修行,也會阻礙自己的人天福報。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或阻礙的時候,往往都是先去歸咎他人或是外界因素,其實,一切的障礙都源於自心,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的變現,因此,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都應該從自己本身找原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起心動念是如此頻繁,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真心;如說唯識所變,識也是從心想生,但識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因此什麼是識,什麼是智,都是從心想生,是識是智,端視一念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三世因果經》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命運是自己造就的,人只要棄惡從善並且行善積德就可以改運的道理。例如:有些人今生貧窮,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佈施積福;有些人今生慧根較差,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好好修行;而有些人多生多世遇不到佛法和善知識,是因為自己多生多劫以前謗佛謗法所造成。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和障礙的時候,應該用正確的見解和觀念反觀內照,也就是用正見觀來對治障礙,從改變自己的想法做起,進而改變行為,而後就能改變結果。我們常在經文的迴向偈讀到「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究竟什麼是「三障」,如何除障「得智慧」?一起來看看顯月法師的開示。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妄語」遇見「懺悔觀」


當「妄語」遇見「懺悔觀」

《楞嚴經》卷六:自稱「佛、菩薩、羅漢、聖人」等,「大妄語」罪成立,將永沉苦海不得解脫。妄語是指為了欺騙別人,說出心口不實的謊言。妄語分為三類:一是大妄語「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自己明明沒有證到聖果位,卻說已經證得,沒有神通看到天來、龍來、神來、鬼來,卻說有神通,這是犯了最嚴重的根本大戒;二是小妄語,也是平常人最容易犯的,說謊或順口講出不實在的話,例如明明看見卻說沒看見,故意把錯的說成對的;三是方便妄語,就是善意的謊言。

《正法念處經》中說:「妄語言說者,是地獄因緣,因緣前已作,唱喚何所益?」意思是,說妄語是墮入地獄之原因,既然已經造了墮入地獄的業,感受果報時哭叫又有什麼用呢?妄語的果報如此可怕,說妄語者將遠離善法功德,所以,要對治做假見證、說謊、背約等妄語的相關過失,除了從今往後嚴守誠實說話之外,並且要消除過往做假見證、說謊、背約的惡果,要向對方真心的道歉、懺悔,並求得對方的原諒。

話說出口很容易,但如果說的是一句謊話,就需要更多的謊話來圓。佛門說直心就是道場,如果我們的心是質直的,心中誠質無諂,道場就在心中,愈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人,愈能入道,五戒的「不妄語戒」,就是要人從謹守口業中,善護一顆真誠的心。口出蓮華不妄語有多重要,我們一起來看看顯月法師告訴我們如何對治妄語的習性,以及佛陀如何用一盆洗腳水教導自己的兒子羅睺羅不妄語的故事。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慳吝」遇見「布施觀」

當「慳吝」遇見「布施觀」

《中阿含經》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癡不施。得財復更求,慳貪積聚物。」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別人叫做「慳」,跟朋友上館子要結帳時,錢包總是掏得特別慢;在街上遇到化緣或勸募的人,總是裝做沒有看到快步經過。世間人擁有財富,卻吝嗇不肯布施,以為守著錢財,就會永遠屬於自己。已經擁有財富,卻還想積聚更多,殊不知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前汲汲營營於累積榮華富貴,最後卻一塊錢也帶不走。福由心生,苦由心造,與其在吝嗇中痛苦,在慳貪中傷害自我,不如慷慨地布施,為自己廣植福田資糧。

佛陀時代,有個僧人非常慳吝,別說布施的行為,就連布施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佛陀為了教化他,告訴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讓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給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設的自己跟他人,他的內心都會猶豫不決。經過佛陀耐心引導,僧人的內心才逐漸打開,後來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布施,最終證得聖果。「吝嗇」是一種習氣,克服的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去行供養和布施,只要供養的善念一生起,逼著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執行,經過幾次以後,布施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歡喜。

曾經有位修行者人聽禪師講述因果布施的道理後說:「等我有錢以後,一定廣修供養,做濟世救人的事業」,禪師回答:「如果要等你有錢以後再行布施,那你永遠不會有錢,也不會布施。」布施不僅限於錢財,物質的布施、時間的布施、服務的布施,甚至是心意的布施,都是布施。心道法師說過:「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是一種布施。」為什麼慳吝是貧窮的因,貧窮是慳吝的果呢?一起來看看顯月法師的開示,我們如何以布施喜捨破除慳吝的習氣。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嫉妒」遇見「隨喜觀」

當「嫉妒」遇見「隨喜觀」

《菩薩本生經》中記載:世尊在過去生中,與阿彌陀佛曾是同學,世尊名為首達,阿彌陀佛名叫維先。首達年高臘長,卻不如維先年少智深、辯才無礙。由於弟子們都想依止維先,首達因此心生嫉妒,對弟子說:「維先年幼慧淺,不可依崇。」維先得知此事後即默然離去。首達雖然重新獲得大眾的尊崇,但是由於不能降伏嫉妒及瞋恨之心,不能歡喜讚歎反而誹謗賢者,因此死後墮入地獄受苦。《普賢行願品》云:「所有世間一毫之善,我皆隨喜。」就是教示我們,在面對一切眾生所成就一絲一毫的善法,都要以平等、無瞋恨、無嫉妒之心,全然地歡喜、隨順。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年幼時父親亡故,母親獨力撫養他,生活十分窮困,長大後,以砍柴維生來奉養母親。有一天,當他出外賣柴時,無意中聽到有位居士念誦《金剛經》,當下便有所體悟。這位居士讚歎他的善根,鼓勵他向五祖大師學習佛法,還資助他十兩銀元安頓母親,讓他能安心離家求道。他的廣大心量與熱心護持,為自己培植殊勝福報,與惠能大師大興禪宗的無邊功德同時俱存。俗話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凡事皆是有因、有緣,因緣具足才能成辦。隨喜讚歎他人,乃至歡喜助成他人的成功,無形中也結下善緣,未來即能成就善果。

心道法師曾說:「做功德不要等待天時地利人和,一生只等到一個功德,而是要隨時隨地都隨喜發心來做功德。」看到別人好,我就讚歎他好;看到別人布施,我就隨喜布施;看到別人需要幫忙,我就跟著幫忙。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我們嫉妒的習氣,同時別人的功德也會在我們的功德裡增長。為什麼隨喜觀能夠對治嫉妒的習性?隨喜的功德為什麼是一本萬利的呢?又隨喜的功德利益居然能讓世界更美好?究竟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一起來看看顯月法師的開示。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散亂」遇見「數息觀」

當「散亂」遇見「數息觀」

《佛遺教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指的是把心專注在一處,一心不散亂,就沒有辦不了的事情。一顆沒有經過訓練的心,通常是好分別、好妄想、好貪取、又沒有定力的,往往隨著外境而轉換變化,一會兒被這個事物吸引,一會兒被那個現象影響,所以佛陀把凡夫眾生的心形容為「心猿意馬」,而我們之所以會有貪欲、瞋恨、癡愛等煩惱,除了是對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之外,主要還是由於心的散亂所引起。

諦閒法師在《教觀綱宗講錄》裡講到:「多散眾生數息觀者,從一至十,數出入息也。數出不數入,不可並數。但數息,不可數喘、氣、風等也,能治散亂。」「數息觀」是依著出息、入息來進行數目字的念數,而且必須邊數邊觀察,看心意是否安住在對呼吸與數目字念數的觀察上。如果能夠數到心無雜念,達到不必刻意用心,就能自然念數的時候,散亂就不存在了。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去對治內心的散亂呢?人只要一起心動念都是能量,要如何做到心無雜念呢?我們以持咒數息為例。2006年心道法師因有感於全世界的大環境變遷,地球遭遇了許多劫難,於是號召四眾弟子,共同啟動「百萬大悲咒閉關」共修活動,年年都凝聚了超過一百萬遍〈大悲咒〉能量回向地球平安;面對近三年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靈鷲山已也發起〈大佛頂首楞嚴咒 咒心〉共修持誦,為地球平安祈福。心道法師說,持咒最重要的就是用善念與善心去持,一心不亂地將善念發送出去,並且以善的念頭來回向,讓心靜下來就會感到安定,產生共修共振共鳴的力量。為什麼生命和平跟持咒有關係呢?讓我們跟著心道法師學習如何一心不亂。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忿怒」遇見「寬容觀」


當「忿怒」遇見「寬容觀」

從前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歡蘭花,不論寺中庭院或是道旁都栽植了數百盆各色品種的蘭花,講經說法之餘,總是悉心照料。有一天,禪師因事外出,一位弟子接受指示為蘭花澆水,卻不小心將花架絆倒,整架的盆蘭都給打得粉碎。弟子心裡非常害怕難過,不知道會受到怎樣的責罰。金代禪師返回寺裡,得知此事,心平氣和地安慰弟子:「我之所以喜歡蘭花,是為了能以香花供佛,並且也美化環境,我可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啊!」

當生氣時,我們會傾向於認為憤怒是由別人所造成的,而將所受的痛苦都責怪到別人身上;但是如果深入觀察就會明白,造成痛苦的主因,其實是內心那顆憤怒的種子。每個人的意識裡都深藏著憤怒的種子,而有些人慈悲與寬容的種子比憤怒的種子還要強大,不斷地滋養正念的能量,反求諸己,很快就會發現,原來造成痛苦與悲劇主因的並非別人,而是自己。對治忿怒的解藥是寬容,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是拋棄所有無謂紛爭後的大徹大悟,保持和諧、寬恕、懺悔、反省的心,改過、覺醒,就不會再犯錯,還可以防止更多傷害。

心道法師早在30多年前就創建了一個生命和平大學習的平台,第一批學生就是現在靈鷲山佛教教團的法師與護法信眾們,這30多年來這群人投入他們的生命與心力,用生命服務奉獻所走出來對生命的見證,這就是對生命和平大學習的最佳詮釋。佛法真正的影響力在於它是真正能夠透過行動做出來的,例如: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建就是心量廣大的具體實踐,所謂心量的廣大,講的就是平等心、慈悲心,也就是寬容觀的展現,雖然我們是佛教,但我們不是只為佛教而做;我們是要為全體人類的永續而做。

讓我們一起跟著常存法師的分享來認識與學習,如何以寬容和慈悲轉化為智慧,創造人類共好、萬物共好的世界?如何從自己做起,發揮力量,帶動整個世界,讓全世界因為我們而更加美好!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多疑」遇見「信心觀」


當「多疑」遇見「信心觀」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說:「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 則見佛。」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本來是所有善與德的根本,可是若抱有懷疑 之心,就不容易入道,也開不出信心的花朵。

一個疑心重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功,要有信心,指的是要相信自己、 相信別人、相信事實,轉懷疑心為大信心。生死或是涅槃,決定因素在於是否 有信心,而不在於是否開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學佛必須對三寶生起全心 的恭敬,堅信不移的百分百依止,才能從淨信中產生功德,否則,不論持誦多 少經咒,種多少善根,也不可能得到成就。如果我們能把內心的迷妄打開,真 理就會現前,信心能增長我們的善根福德,心無疑惑,花開見佛!

淨信不是立於凡夫善變的無常心,而是彌陀常住的真實心,所以這個信心是金剛不壞的,遇到困難是不會動搖、不會退轉的。當我們對上師有信心,很多時候狀況發生就會反求諸己,不會覺得這是別人的問題,因為所有問題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哪裡有問題?會退轉、會有不想做的念頭,都是因為自己覺得有疑心、有問題。

想一想,退道以後就沒有辦法好好跟著上師學習, 這一世什麼時候還能再有這樣難得的機會呢?
為什麼說作護法的人其實都在練功夫? 要如何把自己放下、要如何咸心護法,讓心不退轉? 學佛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對上師具足信心?

我們一起來看看靈鷲山佛教教團當家常存法師的開示與分享。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傲慢」遇見「謙虛觀」


當「傲慢」遇見「謙虛觀」

七歲就出家的法達禪師,是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一心受持《法華經》,並已誦及三千部,法達禪師自認為一直持誦《法華經》的功德不小。有一天,他到曹溪來參禮六祖,禮拜卻頭不著地,存有傲慢之心。六祖告誡法達禪師,誦經三千部確實用功,但若因此自認累積殊勝功德,全然不覺自己的過失,縱使誦經一萬部,也是辜負了自己修學佛法的大事。

學佛久了,最怕的就是起傲慢心,看別人吃肉,自己吃素,就覺得別人業障重,;看到別人看電視,自己在念經,就覺得別人墮落,成天拿了一把尺在衡量別人的過失。傲慢是五毒、六根本煩惱之一,別光想著修道,而忘了修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參訪過程中謙虛受教,降伏我慢的習氣,擴大人生視野,也增長自己的智慧與德性。當人越謙虛,越了解世間,就會知道沒有什麼好覺得傲慢的,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人不過像是微塵一般渺小,之所以會「傲慢」,就是因為過於無知,沒有認清事實本質,當真正認清緣起,也就傲慢不起來了。

佛法的修學並不是在說教,還包括身教、言教與老實修行的實踐,修行成佛之路也並非僅是有形有相的「形式」,不是做到每天一千拜或誦經三千部就能成佛,就表示修行得力。心道法師曾說,「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就是要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學習如何調伏自心,一旦觀念知見錯誤,就要立刻截斷妄流。為什麼心道法師的話這麼有力道又有說服力?因為他不是用講的,而是他證得的!學佛就是實踐與證量的歷程!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出家就誓願成佛的恆傳法師他的學佛之路,如何在心道法師嚴謹的身教言教下,做到不輕言放棄退轉,卻能輕易地放下。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愚痴」遇見「因緣觀」


當「愚痴」遇見「因緣觀」

愚痴並不是完全無知,「痴」字是知字加上「疒」字頭,就是所謂認知上有了問題,指的是錯誤的觀念和思想,愚癡並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對世間的實相和人生的真理不了解,或沒有正確的了知。例如吃齋拜佛,卻被說是迷信;在靜坐時,出現顛倒邪見,使我們懷疑佛法,並產生顛倒的見解;或者是與朋友往來時以為要請人飲酒作樂,才會被認為是夠朋友的表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但是經常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樂的因;我們也都不願意承受痛苦,但是所做的一切卻又都是痛苦的因,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完全背道而馳而不自知,就是愚痴顛倒。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離不開因緣,「因」是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只有因沒有緣,很難出現「果」;好比只有種子卻沒有土壤、空氣、水份,是不可能開花結果的。若能時時刻刻不離開因果觀,就能理解有些事情能夠成功,是由於因緣成熟;而有時候不能如願,則是因為因緣不具足,如此便能消除愚癡的觀念,自然能開啟智慧。《六祖壇經》裡形容愚痴就像天上的雲霧一樣,雖然有時候會遮住天空,讓我們看不到太陽,但是事實上,太陽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就像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也從來都沒有消失一樣,只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愚癡是假的、不是永恆的,才會錯把苦當成樂,一直在愚癡顛倒之中打妄想。所有的現象都為因緣所生,也會為因緣而滅,我們的身、心、環境是虛幻的,也會一直隨著因緣而改變。心道法師提醒:當我們有因果觀念,就會知道自己的生命導覽是一個記憶體;知道因果就知道怎麼去培養基因,我們要創造好的基因、修持好的善業,才能夠淨化生命中的苦,那麼我們要如何創造好的因緣呢?為什麼說一切的眾生都是我的呈現?什麼又是「無我的給」?讓我們一起跟著心道法師的開示,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從利他到覺悟,創造自己的好因緣。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 - 當「瞋恚」遇見「慈悲觀」


當「瞋恚」遇見「慈悲觀」

每一個人都不免起瞋恚心,瞋恚就是發怒,對於不滿的事情,從身、口的行為中發作出來,是「瞋」;而遇到不能忍受的事,雖然沒有表現出來卻深深懷恨在心,就是「恚」。人之所以有瞋恚的煩惱,根源在於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不順自己心意的事就生氣,緊捉不放,深受煎熬。

《華嚴經》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就像火一樣,火燒功德林即破壞一切善法功德,損人不利己,想要化除瞋恚,修學慈悲觀是最佳良藥。慈,是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悲,是同情並協助別人去除痛苦。而修學慈悲觀,有三個階段:對親愛的人行慈悲、對非親非故的人行慈悲、對怨憎人行慈悲,三階段都做到了,便是能以平等的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有慈悲心就能同理別人,不會認為自己才是對的;有慈悲心就不會斤斤計較,因為會慈觀眾生之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慈悲是愛自己也愛別人,從利他到覺悟的過程。心道法師提醒:當我們懂得靈性、瞭解靈性,就會知道你我都來自同一個根源,萬物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必須愛護它,讓它成長,相依共存,因為他們就是我,愛萬物就是愛我,自然而然就會布施、奉獻,所以認識靈性要徹底,才知道怎麼耕耘自己的生命,無限時空的慈悲跟愛心就是佛法。生生世世的輪迴,我們希望跟別人發生什麼樣的關係?當然是慈悲與愛,所以每一個念頭都要利他。現在,跟著心道法師的開示,讓我們一起練習清楚的「覺」,長養慈悲,改善「瞋恚」的習氣吧! 
 

人間覺有情 - 貪愛五欲的解藥

 

跟著佛陀學愛的12覺招─當「貪愛」遇見「不淨觀」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會有欲望,也時常因為得不到而感到痛苦,或是在得到後又害怕失去,一顆心常隨境轉,讓自己痛苦萬分。《法華經》說:「諸苦所困,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有愛就有貪,所有的苦都是因為貪欲來的,所謂的「貪愛」說的就是想要的太多,讓我們將注意力都放在追逐那些自己所喜歡的外境上,讓自己生起染著的心,因此「貪」是眾苦之本,若不先對治貪愛,我們便永遠會在苦海中浮沈。

那麼我們要如何對治貪愛呢?一切色相都從不清淨而來,修習不淨觀是對治貪欲的一種方式,佛陀教我們對治貪愛的「覺招」就是「不淨觀」,不淨觀就是一種修持觀想的行法,透由觀想自他肉體充滿骯髒汙穢之物,以減少對他身及自身的欲求貪愛,皮包骨頭以內,都是汙穢之物,有什麼值得貪戀渴愛的呢?!這也就是要我們不要著境生心,心就會安詳自在。

我們如何淨除貪、瞋、癡、慢、疑的五毒障礙?心道法師提醒:對治貪心要做布施、對治瞋心要發慈悲、對治癡心要開智慧、對治慢心要培養謙卑、對治疑心要相信因果,煩惱就像是心田的雜草, 將心田裡的這些雜草拔乾淨,重新播下善種,種好因得好果,讓我們的覺性清淨無染,過一個壽福綿綿、自利利他的人生。欲望總是想要的太多,願望則要靠自己不斷努力實現,新的一年讓我們許下新的心願,每個月去認識一種對治習氣障礙的方法,生活中有佛法就有辦法,來年換得一個全新的自己。我們究竟要如何找回自己的心?跟著心道法師的開示,讓我們一起找出貪愛五欲的解藥,認識如何放下「貪愛」的煩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