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鄽垂手】
露胸跣足入鄽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露胸跣足」即坦胸赤腳,形容這念心從體起用,不假絲毫造作,舉手投足都是慈悲喜捨的自然流露。「鄽」指居住的宅地,用來比喻三界火宅。「露胸跣足入鄽來」指修行者已得身心自在,了達「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住著涅槃寂靜之樂,反而視眾生火宅如樂邦,在三界中行六度萬行,利樂有情。
「抹土塗灰笑滿腮」形容修行者所證得之清淨圓妙境界與喧囂雜染的塵俗融合無礙,能忍人所不能忍,即使逢苦也不覺得憂愁。此時,修行者已能善開無量方便門,即使灰頭土臉,都是為了度化眾生,引領有情脫離煩惱的纏縛。明朝布袋和尚,著粗衣、背布袋,遊化人間,無論順境或逆境都笑口常開,就是「抹土塗灰笑滿腮」度化有情的示現。
「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是說真純不二的這念心,本自具足慈悲、禪定及智慧。悟了這念心,這念心性就是神仙,涵攝一切靈妙要訣,不用再向外求神仙祕訣。契悟了這念心,就能從體起無量妙用,隨緣度眾,令眾生都能明悟心性。「花」代表本具的心性;「花開」就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當眾生在迷,不識自己本具的妙明真心,這念心腐朽如枯木;今日遇見修行者以大悲慈心來三界,用法雨甘露滋潤眾生,令其開悟,就如同枯木逢春而綻放花朵。這念心花開綻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入鄽垂手 ─ 悟空自在
來到十牛圖的最後一個階段「入鄽垂手」,圖中是一個灰頭土臉的和尚,一臉笑嘻嘻,在這個世間合光同塵,跟大眾在一起,他其實是個大徹大悟的聖人,但是外表看起來就像個普通人,灑脫自在、不拘形式,就像隱身在臺灣靈鷲山四大名山秘境中的五百羅漢一樣,表情生動、型態百變,懷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上一次所說的「返本還源」是修行者自得佛法受用,若能達到「入鄽垂手」的境界,以大慈悲廣度有情,令眾生也得到佛法受用,不僅利己,而且要利人,一切修行主要是為他人著想,為全人類謀求更自由、更純善、更有創造力的生活,則是有了和祖師一樣的體悟,如同心道法師從孤孤單單一個僧的頭陀苦行,創建道場、利益眾生的悲願之路。
這一年,我們以十牛圖: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還本源、入鄽垂手,對照靈鷲山的十石:阿育王柱、普賢雙足石刻、開山聖石、鷲首石、地球平安石、四大金剛石、法華洞、原住民石、風動石、四大名山的五百羅漢,帶大家走過修行必經的十個階段,歡迎大家按圖索驥,回靈鷲山找心牛,親近每一個階段所象徵的石頭,實實在在去實踐修心修行的路,來山重溫或創造一段又一段聖石與每一位行者心靈交流的動人故事。
返還本源
【返還本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返本還源已費功」指從「尋牛」開始,歷經種種磨鍊及薰修,費盡心力才契合諸佛心印,返回心的本源。到了此刻,才知道連「返本還源」也是多餘;因為一切都是本具的,本無生滅,本無去來,法爾如是。
「爭如直下若盲聾」意思是這個時候再說「返本還源」也是浪費唇舌;倒不如當下直觀,這念心見而無見、聞而不聞,任他外境千變萬化,都如盲若聾,始終安住在心的本源,始終安住在這個絕對的境界上。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是說身在庵中,庵前庵後的景物只是自然存在,既不拒之於心外,也不納之於心內,面對森羅萬象,於心了無罣礙,形容這念心已經超越相對而達到絕對的境界;因為若有所見,即落入有能見、所見的相對境界。而達到絕對境界的這念心,正如同江水的蒼蒼茫茫以及花紅柳綠,不假絲毫造作,本自天然。整個世界既是真空,又是妙有,也是實相;一切時間、空間都在這念心當中,修行到此般境界,我們的心境猶如藍天,偶爾有浮雲(煩惱妄念)飄過也不會留念,這就是更深的禪定境界。
返還本源 ─ 寂照現前
《六祖壇經》裡記載著一個公案,兩位僧人為強風吹旗與否爭論不休、相持不下,一位說是「風動」,一位說是「幡動」,惠能大師見他們爭辯到面紅耳赤仍然互不相讓,便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你的心在動。」
心原本無所為,人們卻誤以為心有所作為且恆久不變,原來,「心」才是世間最難對治的。外境變化都是自心投射的結果,風與幡都是外境,不由我們掌控,只要知道自己的心在那裡,便能對治外境的干擾於無形,風動、幡動或是心動,說到底都只是「轉念」而已,心不動,便能堅定自己的主體價值,則外在逆境不能影響於我。
佛法高妙的人外表看起來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樣,因為本體就是本來清淨、一塵不染的;但通禪的人在本質上仍然不同於混璞未分的凡人,身居世間萬物的榮枯流轉之中,能超然物外、冷眼觀之,便不會流于世俗,居無為中而有為,正如心道法師從十年塚間獨參到兩年斷食閉關的行者,再到走出石洞中的菩薩,圓滿三乘合一的悲願,開創了靈鷲山佛教教團的故事。
修行者會從絕對統一的定境來返照現實的生活,不管遇到什麼,都會依事物的本來面目來看事物,不生一絲煩惱,把萬物的存在歸還給萬物,完全遺忘自我,任由世界自發地運作,不把任何人為的界線或關係強加到世界之上,就像十牛圖中的「返還本源」,只要專注保住定境,同時返照現實生活,心雖然不動,而智力湛然明澈,朗照一切卻不為任一事物動煩惱心。
人牛俱忘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我們從尋牛開始,一路見蹤、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到這個忘牛存人,現在來到人牛俱忘。前面「忘牛存人」已了達無牛可牧、無牛可得,能牧的這念智慧心,也隨之放下。而「人牛俱忘」則更進一步明白,原來這念智慧心也是本性本空;牛不可得,人也不可得,心境俱空、人牛雙忘,達到絕對境界,所以是「鞭索人牛盡屬空」。
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掛在心上;碧空遼闊,信息不通,而一切皆通,紅爐焰上怎麼能容許雪花停留呢?達到這般爐火純青的境界,才能不執著於美醜、善惡、是非、生死,才是真正的境界!修行到凡情脫落,泯除一切心境對待,則無所有分別之心,亦即人牛兩忘,生佛俱空,安坐於自己的法性座中;就像是已乘船到彼岸,船就要捨棄了,不要還一直揹著船、心有執取不肯放手。當迷妄之心已經脫落,了悟之心亦無蹤跡,這才是真正的空性現前。
「碧天遼闊」形容這念心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在「碧天遼闊信難通」的境界中,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階段,沒有信息可以互通,因為根本用不到心思度量,也無法用心思度量來表示它和說明它,又名為不可思議的境界。
「紅爐焰上爭容雪」形容這念心沒有一切美醜、善惡等對待差異,達到能所一如的境界,就像火爐上的火焰,容不了一片雪花!在這個絕對的境界中,無有一物可得,正如《心經》所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合祖宗」是契合祖師意,也就是契合十方諸佛所傳的心印。修行至此,無言無說,無能無所,契入心境俱空、人法雙亡的絕對境界,當下就與諸佛的心印相契合。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是要回歸於這念絕對的智慧心地,此處離一切對待,並且絕一切言說,是心之體,也是本來面目。
人牛俱忘 ─ 破除我執 物我一體
覺性跟世間是什麼關係?世間是我們這個覺性生出來的,個人的想法、感受都是覺性生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世間、星球萬物都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起心動念都在影響整個世界,天災、火災、水災、地震,也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共業創造出來的。
在頭腦的運作下,我們把這個世界當作全部,一輩子忙碌追求生活物質和精神價值,相信一切自己所看、所聽、所想,對每件事情都有意見,給自己設立了許多限制,還把自己的規則套在別人身上。其實,這個世界和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頭腦和我執所投射出來的產物,是自己所認知的意識創造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觀空有一切如夢,問題是──我們要怎麼走出來?
只要悟到這念心,破了我執,慢慢地,法執就會一點一點破掉,來到人牛俱忘。起清淨心,就是在淨化世界,清淨覺性跟外面世界這種對立的假相打破了,我與世界就是一體,都是空性,沒有我,也就沒有生死,自在解脫。所以人牛俱忘的境界就是,牛是自性,牧牛人是體驗到自性的修道心,既然體驗到自性的存在,對於自性的相對感受也就消失了,進入絕對統一的心態,各別的主觀意識也跟著消失,所以既不見牛,也不見人,無賓無主,賓主渾然一體,是一種充實、滿足、究竟、徹底的存在。
來到「人牛俱忘」階段,透過「偷採蓮花的修行人」的故事,開始看到生命的清淨價值,人牛雙忘,這就是兩忘對外的年代,進入溝通與對話的年代,這是在十牛裡面,從牛回家,忘牛存人到人牛相忘,「相忘」是既看見也忘掉,就是人從此不成為障礙。心道法師曾說「建築要活在大自然裡」,於是靈鷲山上的建築皆是以尊重自然,並且與山林萬物愉悅共鳴為原則,因此靈鷲山上的鷲首石,隨處可見的原生山林地景,成為原生動植物安生立命的家,為什麼可以發現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體系呢?正是因為尊重自然,不破壞原生動植物與地景的生態,物我雙忘並與萬物合而為一,這不就是「人牛俱忘」的最佳體現嗎?
●一起尋牛去
→祖師殿與法華洞(鷲首石)
→開山聖殿
忘牛存人
【忘牛存人】
騎牛人已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閒;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騎牛已得到家山」指已經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回到自性靈山、菩提涅槃的家。這個時候已經明白原來牛也是自己,心外無別牛,牛即是當下這念心。
「牛也空兮人也閑」意思是因為這念心是本具的,根本無牛可牧、無牛可得,不必再藉相對的境界來用功,連牧牛的這念心也要放下,只要做個閑道人就好。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表示已經騎牛歸回自性之家,更契悟到連牛也是不可得的,當然就不再需要牧牛的鞭繩,可以把它們全部扔掉,也可以悠閒地一覺睡到日昇三竿。這時候,無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道。
忘牛存人 ─ 隨順世緣無罣礙
從前有一位屠夫曾經供養一位出家人,但出家人卻未曾為他說法,為了了結這段因緣,屠夫與出家人再度轉世為人並成為好友。有一次,屠夫缺錢買豬來殺,出家人借錢給他做生意,但是有個條件就是在出家人要肉的時候,屠夫得無條件供應。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全國禁肉三天,違者一律斬首,出家人卻著急來到肉店要求屠夫給他一斤肉,屠夫說:「今天是全國禁屠日,宰殺任何動物都有殺頭之罪。」出家人說:「有個折衷的辦法,從你身上割下一兩肉就可以了。」屠夫大叫:「從我身上割肉,我不痛死!」出家人說:「難道你殺的豬不痛嗎?」屠夫猛然醒悟,於是放棄殺豬,跟著出家朋友修道去,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一個作惡多端的人,只要能夠及時醒悟並且決心改過,在懺悔罪業之後,一念之間就可以改往修來,發願走上成佛的道路。如今並非人人都是屠夫,屠刀的本質也是人對自身的迷惑、妄想、分別、執著。當牧牛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忘卻了他曾經騎過的牛,可以自在舒適。也就是修行者已經沒有煩惱、是非、妄心可調了,這時,煩惱心沒有了,沒有煩惱的那個人,沒有外境和內境的分別,也沒有執著心,但卻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個主觀的自己存在。妄想心消失後,自性立現,是絕對的清淨,無一物可見。當自性呈現之後,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因為是普遍地存在於內和外,就好像如魚在水中不覺得有水,人在空氣中往往忽略空氣的存在。這個時候,沒有妄心的牛可牧,所以變成了心中了無一事的人。
之前講「騎牛歸家」,還有能騎的人、所騎的牛,也就是有能證之心、所證之境。有能有所,還是屬於有出有入、有修有證的相對境界。現在來到「忘牛存人」階段,透過「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的故事,提醒我們,就算曾經十惡不赦,當臨命終時能夠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中只會有眾生,因為你的心中已經沒有自己了。
●一起尋牛去
→法華洞
→開山聖殿
騎牛歸家
【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騎牛歸家」圖中的人,騎在一條已經馴服的牛背上,將牛索輕鬆地繫在腰間,雙手拿著橫笛,吹奏著悠閒的牧曲。「騎牛迤邐欲還家」,比喻從「尋牛」到「牧牛」這條漫長的心路;不生不滅、寂照一如的清淨法身才是究竟的家。表示費盡心力,通過種種身心考驗,終於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輕鬆自在地「騎牛歸家」了;這念心已調伏,能任心自在了,進一步就要回歸到當下這個清淨的自性之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表示契悟了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風光就像羌笛的樂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這時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齊趣一處;心與境和諧無礙,同歸自性不二之家。修行到這裡,這念心充滿著法喜,充滿無量的光明、無限的愉悅,實在是值得在這個地方慶賀一番。
「一拍一歌無限意」意思是悟了這念菩提心,當下一拍一歌就是無限的禪機妙用;如果沒悟,則一拍一歌都是意識心的攀緣作用,就成了無限的生滅與悵惘。
「知音何必鼓唇牙」表示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說,好比「無聲勝有聲」。前面的「一拍一歌」雖然蘊藏了無限的禪機妙用,終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就有滅。從有聲歸到無聲,由有生有滅歸到不生不滅,才能橫亙古今。昔日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就是不假言說。
騎牛歸家─溫潤的石頭
我們的心對喜歡的事物就汲汲追求、心生佔有,對討厭的排斥拒絕,在生活中產生很多是非煩惱。如果我們能練習心不隨境轉,把往外攀緣的心收回來,加以調伏,就能不被外物所左右,時時保持清楚明白,成為處處都能作主、自在無礙的人。
當我們來到《十牛圖》之六的「騎牛歸家」,經過一段時日的練習,牧牛的功夫已經相當上手,牛與人之間的干戈已息,已經到了無所謂得牛失牛的階段。做完調心的工夫之後,所有的煩惱妄想都完全被調伏,妄念不再蠢動,漸漸回到純淨無染的心境中。馴服了這條牛就能回家,回到不生不滅的自性老家,一路上, 牧童怡然自得地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走向回家的路,人和牛融為一體,方向一致,節奏也一致。把之前修行的痛苦都拋諸腦後,真正體會到修行帶來的一種因為回歸生命的本真,然後跟宇宙的律動,達到一種一致狀態時的那種愉悅。
之前在牧牛階段時,我們練習讓自己的心柔軟隨順,來到「騎牛歸家」的階段,透過「溫潤的石頭」的故事,提醒我們,我們給握在手中的石頭溫暖,我們的心就溫暖了,你的石頭多溫暖你就有多幸福,當我們的心柔軟了,就要伸出手去溫暖其他人,生命是互相支持、互相關懷的連結,他人就是棉被,自己先給出溫暖就也能得到溫暖,當升起愛眾生的慈悲心,表示自己心中這頭牛已經被調伏,就可以安心地騎上牛背回家了。就像我們來到圓通寶殿一樣,歡喜奉茶、開心上座、一起打禪,溫暖療癒了我們的心,發現離家越近自己越快樂,原來,這就是心回家的滋味。
●一起尋牛去
→華藏海大殿、圓通寶殿
牧牛
【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抑自逐人。
牧牛就是時時刻刻把牛看住,如果牛跑了,就要用鞭子、繩索把牠拉回來;「鞭索時時不離身」就是當發覺這念心跑掉了,立刻發慚愧心、精進心,用覺察、覺照的工夫,把心安住下來。
「伊」指的是當下這念心。「埃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以及產生的執著、妄想、邪見等。「恐伊縱步入埃塵」就是唯恐一不注意,這念心立刻攀緣塵境,清淨心立即如鏡子染上了塵埃,失去了光明。
「相將牧得純和也」表示牧牛的人手執鞭索,牢牢地看住牛,不許牠冒犯別人的苗稼。這個時候已經將這頭牛調伏,牛不會再偷吃草,也不再有牛脾氣,也就是已經調伏了貪瞋癡的習氣,眼耳不再向外攀緣,六根慢慢地不染六塵。即使看到外面的境界,聽到外面的聲音,這念心始終是風平浪靜。
「羈鎖無抑自逐人」意思是在牛的牛脾氣尚未調伏之前,要想盡辦法時刻看住牛,用繩索將牠綁好,不聽話時用鞭子打一下,不讓牠偷吃別人的苗稼。當牧牛的工夫純熟,牛已經完全被馴伏,這個時候不必再用繩索綁著牛,也不必刻意拘束牠,牛也都能溫順地跟隨主人,不會再自己亂跑了。
十牛圖中到了牧牛這個階段,我們得戰戰兢兢特別仔細小心,當我們拿著鞭子和繩子持續降伏妄念的習氣,怕念頭被習氣帶著走。我們調心調到收放自如、純淨平和,我們的心和佛心合一時,不必鞭子鎖鍊刻意拘束我們的念頭,心念會溫順跟隨我們的心走。修行者「見性」後,一旦放任隨念,還是會執著分別,所以要調順自己的心念。牧牛人調伏牛的躁動,就像六祖開悟後也仍然經過十五年的修行。如何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呢?我們可以用《普門品》中說的:「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將自己的心念安住在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上,萬物只是過路客,好壞都不取不捨,如此定慧等持,直到智慧現前,就身心脫落,自我消融了。
牧牛 - 老和尚的放心石
修行的人經常會產生障礙,最常出現的是對修行的無力感;偶爾幾天修行得力,就像久旱逢甘霖般欣喜若狂,自認為已經度過修行障礙的階段,產生貢高我慢的心理,但很快又會失去得力的感覺。
石拱禪師原本是獵人,聽馬祖大師開示之後就開悟了,拋下弓箭出家,過了一段時間,馬祖問他:「你現在用什麼工夫呀?」石拱禪師說:「我現在整天就是牧牛。」馬祖說:「你怎麼牧牛?」石拱禪師說:「看到牠在吃草就把牠拽回來。」馬祖說:「你是真正在牧牛了。」開悟了以後,別人罵你也好,不罵你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提起覺性一照,就把這個境界給看破,讓覺性時時現前,不要放牛吃草,牛一吃草,馬上把牛拽回來,就是「牧牛」。
牧牛時要小心翼翼地拿著牛鞭,控制好野性未服的牛,因為如果稍有疏忽,這條牛仍然有走向路邊偷吃莊稼五榖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即使在開悟之後,仍然不可以掉以輕心,必須小心謹慎地繼續做調伏煩惱、收攝妄心的工夫。如果不能以戒慎恐懼的心,來照顧自己已經得到的悟境,很有可能會回到舊日的煩惱之中。
牛還是會常常跑來跑去,煩惱習氣還是會現前,但只要馬上覺察到,當下用覺性把煩惱習氣照破,好像做夢,夢醒了,就沒事了。現在,我們來到「牧牛」階段,透過「老和尚的放心石」的故事,提醒我們,善用我們柔軟的真如清淨心,就能在方法上用力,好比大自然的流水,具有柔軟、隨順、穿透的特質,遇山水轉,遇石水轉,同樣的,修道的心如果能像水一樣柔軟隨順,就容易與清淨法相應,煩惱心自然會消失無蹤。
●一起尋牛去
→聖山導覽─觀音菩薩道場
得牛
【得牛】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竭盡神通獲得渠」意思是專注、竭盡精神心力,不斷地提念、參,最後終於悟到了這念真心,就能產生感通,此時,隨便起個心、動個念,就是神通妙用。「心強力壯」指這念心就像牛一樣壯碩,不論穿衣吃飯、挑柴運米,始終如如不動,怎麼用力也揮之不去,因為能見能聞的這念心,本來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不要也不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這念心始終跟著自己,避不掉、揮不去,只能直下去承擔。
「有時纔到高原上」形容悟了的這念心,猶如打坐坐了一支好香,這念心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一片寂靜,就像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眼望去晴空萬里。「又入煙雲深處居」指雖然悟了,但這念心還不能站得久、站得長,有時好境界才現前,一剎那間又不免為煩惱所覆,心又沈下去了,迷迷糊糊的,如同煙雲密佈,頓時一片朦朧,什麼也看不清楚。這兩句的意思是,雖然已經得到這頭牛,但是牛未經放牧、馴伏的過程,所以還是會亂跑,所以有必要緊緊把住韁繩,見性悟道有深有淺,因此悟道後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比喻雖得心牛,猶存煩惱習氣,恐再放心,遂加修練,這就是「得牛」的境界。
得牛 - 佛陀的老師石
我們發現在靈鷲山祖師殿殿後擁有奇岩巨石的自然景觀,有一顆形狀酷似鷲鳥、綠樹蔥鬱的鷲首石,正與佛陀演說般若妙法的所在地,印度靈鷲山遙遙相望,儼然是靈山勝會,至今未散的盛況。在學佛的過程中,雖然得心牛就像是心回家了一樣,但是想要改變一身的煩惱習氣並不容易,因此還必須加以修練學習,緊緊抓住韁繩。從鷲首石與三世諸佛塔相望,有勉勵大眾學習七佛通偈所說「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的中道精神,提醒大眾在且修且行的路上,學習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過一種不鬆不緊的人生。
有人學佛,把自己擺在一個脫離現實的環境,把西方極樂世界當作一個理想的地方,在法理上並沒有錯,但是問題在於把理想放在遙不可及的地方,而忽略了平常的現實生活。有一位師姐退休之後,一周五天的重心就是帶孫子,每一次想回山當志工或法工,一定都會和兒子與媳婦溝通協調好輪替照顧孫子的時間,確定不造成他們 夫妻的困難才會回山,因為心道法師曾經對信眾說過,家業也是很重要的,家業能和諧,就不會起阻礙心而退道。《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修行是不離開世間、不離開眾生的,如果當下的因緣是承擔家庭的責任,那家庭就是修行的道場。
學佛是自己的事,是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後再去幫助別人,學佛與生活取得平衡,也是一種修行。在「得牛」這個階段,講的就是透過「佛陀的老師石」的故事,提醒我們,把儒家的倫理做好,把道家的清淨無為做好,不只有精神世界,現實世界也不忽略,不鬆不緊,回到中道的世界,守住它,讓它時時現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就是得牛的境界。
●一起尋牛去●
→ 鷲首石
見牛
【見牛】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黃鸝枝上一聲聲」指聽到黃鸝鳥在枝上一聲聲地啼叫,能見到黃鸝鳥、能聽到聲聲啼叫的這念心,就是本性當中的覺性,悟到了能見、能聞的這念心,就是「見牛」了。
契悟了這念心,明白山河大地都是這念心的展現,此時,這念心如沐春風,充滿無限喜悅,就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楊柳,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悟了才知道本具的這念心,是無法迴避的,因為能見、能聞的這念心,本來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不要也不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這念心始終跟著自己,避不掉、揮不去,只能直下承擔。
「森森頭角」指這念心,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聞香、在手捉執、在足奔運,時時刻刻都在展現無限妙用。雖然,這念心處處可見,要用就有,一切都是現成的,可是卻「畫難成」,因為這念心的形相,非筆墨所能畫出。雖然了不可得,可是卻明明白白地表現在六根上,能說、能見、能聞,所以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如果能悟到這個道理,就是真正的「見牛」。
見牛 - 那先比丘的溪邊石
說起現在信佛、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擁有正知正見的人卻很少。什麼是「知見」呢?知見說的就是「認識」,指的就是對佛法的認識,對世間法的認識。一旦有正確的認識,就是正知正見。佛法就是在幫助人們建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修行,就像有了導航系統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知道該走甚麼路,該做甚麼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一切的佛法就會成了偏執。
比如跟你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甚至跟你說根本沒有佛,你會笑一笑說:「不論你橫說豎說,我知道就是這麼一回事。」見到自己的本性確實無形無相。也不會懷疑到底人死了之後還有沒有生命?到底有沒有過去世?原來過去、未來都是我們的意識在不斷起作用,只要見到自己清淨的本性,就是這念菩提心,時時都在。
可是如若我們還沒有見到本性,還沒有見到這頭心牛,該怎麼辦?保持清明、清淨的心,不去攀緣、東想西想,喜好厭惡通通不要抓取,不管感受是辛苦難過還是舒服自在,心都不動,知道它存在就好。心,不被牽著走也不被左右,就沒有恐懼也沒有擔憂,就是如如、自在。
在之前,佛法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只是信仰,會願意去學、去相信,是因為覺得聽起來好像還蠻有道理的,依照正確的方法(例如禪修打坐或數息等)以及正確的知見修行之後,稍微窺見自性之牛;到了「見牛」階段,窺見自己的根本覺性,佛法就不只是信仰,而是真理。但絕對不是從此解脫,因為對這頭心牛的面貌還不能夠完全掌握控制,還沒有看得真切清楚明白,尚未能掌握開悟見性的情況,稍有分心,定境會跑失,隨時都有再度走失的可能性,所以牧童要手拿工具(鞭繩)控牛。當我們來到「見牛」階段,要讓生命進入清淨,就要學會以戒為師,好比我們靠近懸崖邊就會特別小心別掉下去,從「溪邊石」的故事,體會心牛因為被自心限制住,學習如何用願力翻轉業力,讓牛不再無止盡地狂奔,就是「見牛」的困境用願力走出來。
正如靈鷲山心道法師悲心大願的願路,靈鷲山從一路篳路藍縷的開山歷程,到開出一片生氣勃發的禪林聖境,從開山聖殿到呼籲愛地球的地球平安石,靈鷲山花了30多年的時間,從創辦世界第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館到籌建生命和平大學,再再向世人證明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心和平世界就和平了」是地球上每一份子都需要學習的,更是用願力超越業力的經典實例。【延伸閱讀】► 開山聖殿
►《百萬大悲咒 願地球平安》
► 因愛而生 療癒地球 - 千萬大悲愛地球
►《啟動大悲咒的力量》
► 我想報名「2021 大悲閉關21」
► 大悲咒共修 全球心靈網
見跡
【見跡】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水邊林下跡偏多」指在水邊林下參禪、悟道,這念心有點清淨,六根對六塵有一些相應的境界了,這時候覺得好像根、塵、識都是「道」,但是還不敢確定,所以說「跡偏多」。
「離披」是分散零落的樣子。循著前面的腳跡仔細再尋,盡是牛踩過後零落的痕跡,卻不知道牛往哪裡去了。用參禪的法門提起話頭,這一提念,反轉了心中的煩惱、無明,產生相應的境界,雜草變成了芳草。雖然能參的這念心,與道有一點相似了,但不可執著,必須再努力去找牛。
「縱是深山更深處」指參禪時,經過不斷地提念,這念心愈參究,愈覺得微細與幽深,參到八識田中,看到裡面山重重、水重重,一層又一層,沒完沒了。因為這念心自無始以來,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整個山河大地都在這念心當中。
「遼天鼻孔」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也用來比喻我們這念心的廣大。「怎藏他?」是說這念心在眼前能看見,在耳邊能聽到,在鼻前能聞及,舉手投足處處都是,時時刻刻都存在,是藏不住的,這念心也像鼻子一樣,天然現成,人人都有。
這就是第二階段「見跡」的境界,表示參禪有一點功夫了,產生一些瑞相,乃至於有一些契悟,明白萬物的客觀與自我的主觀是息息相關的存在;理解萬法都是一個「心牛」的千變萬化;但是,還沒有見到牛,仍在禪門外,只是見到牛的腳跡而已。
見跡 - 小沙彌賣石頭
佛陀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世間人以為看佛經、讀道理,就是懂佛法。其實,懂分為兩種,一種是懂得佛經常識,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懂,是知識,沒有力量;另一種懂是覺醒,稱為「悟」,悟道了就是智慧,而智慧是有力量的。
對佛法有堅定信仰並跟隨上師與祖師腳步修行的人,在這個階段會感到困難重重,如果不能很快得見效果,也許就會開始產生懷疑、退轉道心,有的時候賣力修行,有的時候又鬆懈放棄,因為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有些人學佛一年、兩年,就能問一答十、引經據典,可是並不是真正體悟到自己這念覺性,只是把佛經裡面的答案背得滾瓜爛熟,知道什麼時候要用什麼來答,久而久之,就以為自己懂,這頂多是一種見跡,不是真正的悟。
還沒開悟的人,起心、動念都是妄想,一個妄想就是一個相,打食物的妄想,食物的相就現出來,再打愛人的妄想,食物的相滅了,愛人的相就生出來。此相生,彼相滅;此相滅,彼相生,妄想沒有一刻停留,在妄想不停留的中間提起一個「念佛是誰?」,這一個「念佛是誰?」提起來只有疑情,而疑情是無相的,有了無相的疑情,有相的妄想就沒有了,疑情一起,外面就沒有世界,自己也不知道身心,漸漸地到純一無相,不會再有一點妄想影子存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行者只要持之以恆,現前一念心學普賢行願,最後一定能在惶惑混亂的牛蹄迷陣中理出頭緒來,現在,我們來到「見跡」階段,要體驗修行的成果,更要堅定自己的信心,並且從「小沙彌賣石頭」的故事,看見「價值為引」及「發現初心」的重要性,從探討生命的本質進而創造生命的價值。
【延伸閱讀】► 聖山導覽- 天眼門
► 下載靈鷲山「來山找心牛」數位桌曆
尋牛
【尋牛】
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所謂「心牛」,就是真實的自己,是生命的本體,這一階段是立志求道的階段。不過,實際上「心牛」(無相的自己)從未失去。由於缺乏自覺,而與本來的自己疏遠了,迷路在塵世中,「心牛」逐漸被淹沒,離本來的自我愈來愈遠。心牛從來就沒有失去,哪裡用得從外從他而求,只要照顧好自己腳下就行了。
「草」是妄想、煩惱、無明,「撥草」就是努力參究、追尋。要在地水火風四大當中,去追逐尋找這念心,不斷追根究底地問:究竟是誰在念佛?究竟是誰在喝茶?
「山遙」指靈山路遙、心水無有邊際;「路更深」是發現這條心路愈來愈深遠。無始劫來,八識田中蘊藏的種子無量無邊,所以愈參話頭,就會愈覺得這念心的深廣。因此,還未開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這個地方追尋。
用盡全身氣力、精疲力竭,還是不知道念佛是誰,還是沒有找到這念真心,但是參到整個身心世界都變成疑團,這個時候沒有妄想、沒有昏沈,整個世界都不存在,沒有過去、現在、未來,處在一個定境中,只有能聞、能參的這念心還存在。只要還有能、有所,就無法找到這念心,如好像騎牛找牛,是找不到牛的。雖然如此,還是必須去找,否則修行這念心就無法落實。但其實,這念能見、能聞的心是本具的,只是因為還在迷惑,所以不知原來這一切都是現成的,必須經歷一番參究,才能了悟。
「但聞」是對心性的體悟,好像有一點契入到這念覺性,可是自己還是沒有信心,不敢確信。所以,初初開始修行學佛的人,可能都有這種境界──雖然沒開悟,可是卻有點體會;但如果說開悟了,卻又不知這個道究竟在哪裡,始終似是而非。
比喻人們在岔路徘徊,四顧茫茫,撥草追尋的茫然,放失本具圓成的心牛,在得失是非之中尋找遺失的心,這就是第一階段「尋牛」的境界。
尋牛 - 三個砌石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38年前,心道法師帶領徒眾開山演教,大閉關就以「草棚」作禪堂、「石板」當供桌、「水泥模板」敷地為座墊,祖師殿的一切建築皆就地取材而造,為一座依山勢而建的天然石屋。靈鷲山上的靈山基石自開山以來就陪伴著法師與十方信眾修行,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就像佛教禪宗《十牛圖》裡的牛,譬喻凡夫的這念心,想要調伏心中這頭牛,必須要有相當的耐力及智慧;卻也同時蘊含修行歷程中克服煩惱執著、發揮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
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感到不安、焦慮、失落、痛苦?明明很用心努力過日子,卻又會懷疑起自己的追求而感到深深的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從早到晚,起了無數的心念,究竟哪一個心才是自己的心?要如何才能找到出口?找到更好的自己?降伏心牛的過程當中又會經歷哪些境界? 《十牛圖》裡的牧童象徵自我(ego),牛象徵個人追求的自性(self),牧牛由淺入深的十個境界即是比喻人生修行的十個階段歷程,禪宗祖師把這「牛」做為我們自己「心」的一個代表,我們要找到這個「心」,就是要找到這頭「牛」。十牛圖是一個次第,告訴我們禪宗修行的正確方向,讓我們能夠轉化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走一趟靈鷲山,靈山聖石聚會一處,歡迎全球的有緣人來靈鷲山找心牛,尋幽走訪靈山的十石石牛,讓自己的心重新歸零,體驗一趟身心安頓的療癒旅程。首先,我們第一站來到「尋牛」階段,我們究竟怎麼開始找心牛,透過阿根師兄分享的「三個砌石工」的故事,以及遙望古今阿育王石柱的歷史對話,讓在荒野迷路的我們能夠循著細微光明慢慢去發現自己內心本有的純淨。
【延伸閱讀】► 聖山導覽 - 阿育王柱
► 下載靈鷲山「來山找心牛」數位桌曆
與自己的心相遇
呼應地球永續、珍惜自然的環保概念,同時因應疫情的阻礙,透過下載靈鷲山「來山找心牛」數位桌曆,讓您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飽覽無生道場無處不在的風景。
每一幀山海木石交織之美,搭配心道法師的智慧法語,引領伴隨找回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心不離禪,不受雜染,自是日日好日、四時平安。新的一年給自己全新的祝福,也給自己一趟「全心的旅行」入寶山、尋心牛。
心靈防疫 上靈鷲山尋聖石找心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靈鷲山開山38年來,山上的靈山基石陪伴常住法師修行,一步一腳印,每顆聖石皆留下動人的故事,也觀照許多十方信眾找路的心。就像宋代廓庵禪師《十牛圖頌》裡的牛,用牧人馴牛的過程表現佛弟子調伏心意的修行歷程。靈鷲山取「十牛」與「石牛」、「踏實」與「踏石」的諧音,將山上的十石對照十牛,2021辛丑牛年以「來山找心牛」為主題,邀請有緣人上山踏石,入寶山禪修,讓道心堅固,法水長流。
「有禪,日日是好日;心安,四時皆平安。」尤其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之際,心靈防疫也不能忽略。靈鷲山今年規劃隨時都能出發的「小旅行」,傾聽靈鷲山10顆聖石的故事,搭配平安禪「春醒、夏旅、秋行、冬藝」以禪相會的4大生活美學體驗,號召禪友上山找自己的心牛印跡,在靈鷲山與自己的心相遇。
十牛圖包括: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還本源、入鄽垂手,10張圖、10個階段,象徵禪觀修證次第和境界,更對照靈鷲山的十石:阿育王柱、普賢雙足石刻、開山聖石、鷲首石、地球平安石、四大金剛石、法華洞、原住民石、風動石、五百羅漢。
一開始「尋牛」階段,就像屹立在靈鷲山朝山入口處的阿育王柱一般。修行者在面對現代社會疫情、網路、科技急速的變化下,內心失控導致不安、苦悶、憂鬱等煩躁情緒,突然驚覺的發現煩惱,藉由「平安禪」四步驟的方法,實際去練習靜心、明心,尋找自己本來面目,讓一切習氣沉澱下來,讓自己去接近真心,慢慢發現內心的光明與純淨。
接著「見跡」,在水邊林下苦修苦參之後,也就是慢慢地看到牛的足跡,也就是透過學佛兩年、三年、五年,以前完全聽不懂,時斷時續的妄想心,漸漸能平靜下來,也比較能知道什麼是真心、和妄心,慢慢遠離妄心時,真心的自性之牛,就會慢慢顯露出來,對心道法師所說的不生不滅,也好像知道怎麼回事。對應普賢道場的雙足石刻,只要持之以恆,學習普賢行願,最後總可以在混亂的牛蹄迷陣中,理出頭緒來,體驗修行成果。
「見牛」階段,相當於一個人第一次乍見自己的本性。在見牛之前,對佛法還是一種信仰。到了見牛了,開悟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佛法就不是信仰,而是真理,這時知道如何破除無明的遮障,對照開山聖殿的聖石,回首靈鷲山38年的開山來時路,即使未來充滿未知數,聖山因利益眾生的悲願而生,堅定佛法的信心,仍堅持在台灣東北角矗立弘法,在風雨中說法、老實修行,行行復行行,點燃佛教續佛慧命之光。
「得牛」是說用盡了氣力修行,好不容易開悟,親證到本具的自性,仍有強大攀緣的習氣煩惱,明明是這念的覺性,它是無形無相,但因習氣的關係,但一作用什麼相都出來了,好像從煩惱的深谷之底,好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頂上,有時仍籠罩煩惱煙雲。對照仰望鷲首石,體驗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見山還是山」的學習歷程。
「牧牛」講的是,悟道之後的修行,透由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掌握住這念清淨覺性,要讓它時時現前回到覺性上,知道一切萬法由心起,不被意識、及一切所有境界所轉,保持正念,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提起覺照的心,不攀緣,讓這念清淨心境合一,當下顯現,也就是得牛使牛與我合一、通過牧牛使我與境合一。對應多羅觀音與地球平安石的意象,連結靈鷲山推動的寧靜運動、大悲閉關、淨灘等運動,用愛與和平地球一家的理念,回向地球平安。
到了「騎牛歸家」,漸次地走向不生不滅自性的老家,這頭牛聽話了,你叫它往東,它就往東;你叫它往西,它就往西;你要它吃草,它就吃草;你不要它吃草,它就不吃草,靠著精進跟智慧,讓你的心在事上得自在,安心在不攀緣的功夫,就像圓通寶殿內的4大崑崙石、4大枯木,石頭代表安定,枯木代表枯寂,正如《金剛經》中的8大金剛,在8大護法護持正法下,法益十方。讓每位騎牛歸家的行者,在「平安禪法,靈性為家」的選佛場仍持續修行,找回自己,皆大自在。
在「忘牛存人」圖中,將這條牛完全馴服了,這牛也不存在了。什麼意思呢?因為你找牛的這個心,是你本來靈靈覺覺的自性,悟了以後做什麼?證悟後不用費力修行生活自在,饑來吃飯、睏來眠,是世間最平凡的事情,只見心滿意足的牧牛人,在家高枕無憂,牛的蹤跡再也找不見了。如同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早期斷食閉關的法華洞,閉關,是為了對心最細微的部分做最深入的體悟,而斷食讓心沉澱,正如忘牛存人這個階段一樣。也因當年胼手胝足的開山艱困,才能撥雲見日,闢出一座洞天福地,開啟靈鷲山全球海內外的萬千法緣。
「人牛俱忘」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階段,你悟到這個心,功夫日深了,自己完全能降服自心,還有這個覺性在,這覺性跟這世間又是什麼關係呢?原本這個世間也是我們這個覺性生出來的,這真正是不可思議。自然就能體會到,這就在破法執了。你現在對這世間的萬法、緣起,還是不很清楚。你悟到了這念心,破了我執以後,慢慢這法執自然就一點一點地破掉了。對應山上被保留下來的許多原住民石,都因心道法師尊重自然,提倡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不造不作,與天地萬物多元共生的理念,成就無生道場成為一座大自然禪堂,處處有禪淨,無處不禪。
「返還本源」階段,不會因聲、色而動分別執著的煩惱妄心,一切萬法各不相妨礙,未悟前看到處處都是障礙,悟後處處都是解脫圓融無礙,就是所謂的解脫自在。這樣的境界,坐在風動石上最能感受,遙望海天一色,有時風動,有時心動,有時海上波動、船動,若能超然物外,冷眼觀之,便不會流於世俗。
「入鄽垂手」完全是一幅表現天真自然、悟後再來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可是看到它的空,看到它的假有,看到它的中道實相,空假不二,又是空,又是緣起,緣起性空不二,就是中道。灑脫自在、不拘形式、不著俗儀的神通妙用的圖畫,就像隱身在四大名山秘境中的五百羅漢一樣。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希望讓人們心安就平安的心道法師平安禪,及有求必應的靈鷲山觀音法門,自然而然讓有緣人加入心寧靜、愛地球行列,顯現人人是羅漢、人間處處是觀音的美好境界!
► 下載靈鷲山「來山找心牛」數位桌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