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溯信仰到學習慈悲願力
全球第一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講題《漢傳觀音信仰文化的流傳》,邀請陳清香教授擔任講者,講述子題《三十三觀音信仰與圖像的流傳》,陳清香教授的高曾叔祖是日治時期著名的天才木匠師陳應彬,一生建築百餘座寺廟,家學淵源,子孫輩克紹箕裘,陳清香教授認為佛教圖像文化引人入勝,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解佛教信仰可以理解中國文化的繁衍傳承,因此投入畢生精力研究佛教藝術與文化。
陳清香教授說,靈鷲山是觀音道場,在台灣也有多處道場以觀音信仰為主,在過去,觀音信仰被視為是半個亞洲人的信仰,然而當她看到靈鷲山佛教教團展出從尼泊爾來的百八觀音後,她感到非常驚喜,因為百八觀音圖像已經建立起當地特色,比較接近藏傳的、密教系統,而看到來自尼泊爾的百八觀音後,她也認為觀音已經可說是全亞洲人的信仰。
三大系統 各具特色也互相影響
觀音信仰於佛教菩薩裡面流傳最廣遠,流傳時間也最長的,佛陀誕生之後的五百年,並沒有以人像為雛型繪出的佛像跟菩薩像,最早的菩薩像並不是觀音像,而是彌勒菩薩。陳清香教授簡單敘述觀音圖像的源起後,便從法脈源流的角度為大家介紹觀音信仰的流傳及其藝術文化價值。
陳清香教授說道,佛教主要可區別為顯教跟密教兩個系統,顯教可分支為三大宗派系統:淨土宗、法華宗、華嚴宗,其中淨土宗最為人知的就是持誦<阿彌陀佛>聖號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淨土宗為七、八世紀,盛唐時代最興盛的十大宗派之一,英國學者亦表示當時的長安不只是中亞,是全世界文明的重心。觀音圖像最早在《阿彌陀佛經》中出現,其中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立淨土宗教教主阿彌陀佛兩側,是阿彌陀佛的脅侍。
淨土宗及觀音信仰在七、八世紀的興盛,在唐代敦煌莫高窟的藝術中也可看出端倪,在唐代莫高窟300壁壁畫之中,淨土宗的圖像就佔了150壁以上,超過二分之一強,莫高窟的石窟壁畫,在壁畫造型的部分,屬繪畫藝術,但石窟裡面供奉的佛像是立體的,所以屬雕塑範疇,而石窟本身則屬建築的一部分,因此敦煌石窟壁畫將繪畫、雕塑、建築三種藝術融會於一爐,是藝術極致的表現,也將佛教的法義,做到完美的呈現。
第二個系統是《妙法蓮華經》的系統,也就是法華系統,《妙法蓮華經》經過三度翻譯,有《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添品妙法蓮華經》三部翻譯,早期的《正法華經》是西晉時候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則出現在比較晚期,其中以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流傳最為普遍,因為鳩摩羅什是一代大師,它翻譯的版本也最為通暢,《妙法蓮華經》裡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簡稱《普門品》,其中所記載的觀音可說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三十三觀音的主要源流。
華嚴系統出現在比較晚期,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二十八品中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的第二十八位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在其中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住在普陀洛迦山這個地方,那裡非常幽靜,前有流水,後有山巖,善財童子禮觀音這個題材很重要,畫者畫下來之後被廣為流傳,中唐以後,畫家逐步予以創作,因故事背景來自山間、水間,呈自在樣貌,其流派的觀音造型也比較民間化而非貴族化,如盛唐以後的「竹林觀音」,中唐以後的「水月觀音」,觀音像常以竹林、樹木、花草、泉石等為背景,此可能是初受《華嚴經》思想之影響。
觀音菩薩在淨土系統《觀無量壽經》裡是阿彌陀佛的脅侍,其形貌在《觀十六經》裡有非常詳實的一個描述,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圓光中有化佛及化菩薩,頭上有天冠,冠上有化佛,臂間有瓔珞為飾,手掌上有印文,足下有千幅輪相等。肉髻是智慧的象徵,因為智慧是抽象的,就用身上放光來象徵它。觀音是菩薩,還沒成佛,因此祂的服飾是早期印度貴族的裝扮,但是祂也具備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在淨土宗我們看到的觀音菩薩圖像,屬於脅侍菩薩,但是華麗莊嚴。
而在法華系統中呢,祂就不見得華麗莊嚴,《普門品》的觀音會救度別人,隨時施度,所謂三十三觀音就是為了救度世人,隨機應化而現:「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應以辟支佛身得度即現辟支佛身,應以宰官身得度即現宰官身」,把人間眾生各個等級都表現出來,同時也表現出佛教所謂的十法界,也就是四聖六凡,十法界最高就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是緣覺、聲聞,祂要用什麼身分來教化你、度你,就會以那個身分來化現。
融入更多民間色彩的觀音圖像
接著,陳清香教授帶領大家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觀音圖像源流,大概在南北朝以前,觀音出現一個造型,隋唐時代第二個造型,宋元時代又另外一個造型。北宋時代觀音出現了屬於顯教的第四類不同造型,這造型的出現源於傳奇故事的產生,當時有一個作家蔣之奇,他寫了一個故事,觀音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妙善公主,她非常孝順,為了治父親的怪病,犧牲自己,以自己的一隻手一隻眼為藥引,而後化身為千手千眼觀音,於是因這個民間傳說,有了千手千眼觀音的第四類圖像。
第五類圖像是比較近代的,此時觀音信仰已愈來愈融入民間,儼然成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台灣從清朝一直到日治時代為止,家宅的廳堂都會掛有一張觀音媽聯,觀音媽聯最頂上是觀音菩薩像,中間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旁邊是媽祖,最底層是土地神,旁邊是灶君,在觀音菩薩左右兩邊一定有善財跟龍女隨侍,家裡的大廳供俸著祖先牌位,上面寫著:「佛力永扶家安宅吉,祖先長祐子秀孫賢。」陳清香教授提到,她幼年的時候,就是成長在這樣一個三合院裡,從小就一直看著觀音媽聯長大,這個圖像的來源在經典上找不到依據可考,因此陳清香教授認為這個與傳統民俗連結甚深的系統為第五類圖像的源流。
若從觀音圖像的源起再細探究至三十三觀音像的源起,除了在《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提到三十三觀音,《楞嚴經》第二章第二卷亦提到三十二應化身,這兩部經典裡都提到了觀音能隨機應化成各種形貌,以救度世人。而據記載,清代卓峰曾繪出三十三觀音圖,現典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包括:楊柳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等繪像,在民間亦常見。
三十三觀音像的前身,陳清香教授認為是大無畏觀音。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記載,觀音有大慈悲願力,為救度眾生遠離苦難,現三十三個應化身,有任何苦難,都會前來救度,施予人的便是大無畏的精神,而在中國北周時候的觀音,頭頂上有化佛冠,胸前有瓔珞,一手上舉,一手下垂,應該也是施無畏觀音。
莫高窟45窟 盛唐壁畫代表
陳清香教授接著舉出莫高窟45窟南壁觀音經變中的觀音菩薩立像,作為今日最後一個精采的案例分享,所謂觀音經變係根據《法華經·觀音普門品》繪制而成,獨立成幅,是盛唐壁畫的代表作之一。
畫面分三個部分,正中為觀音菩薩像,祂的法身非常高大,面部豐腴,翠眉明眸,端莊慈祥,披帛隨身,瓔珞璀璨環繞,華麗莊嚴。兩側上半部為觀音菩薩化身三十三種不同人物為不同的信士演說佛經的圖像,其上並有簡短文字以為輔助,透過圖、文共呈的方式,將「應以何身度即現何身」的經意完整的演繹出來。
下半部圖像呈現為普門品中有求必應,救苦救難的情境,寫實性強,是唐代社會情貌的真實反映。其中著名的航海遇難圖、臨刑砍頭圖、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圖、商人遇盜圖等,畫面描繪生動、驚心動魄,人物角色從公侯將相到普通老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讓我們彷彿走入真實的唐代社會,也是迄今人們研究唐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
高岡秀暢談我的百八觀音緣
靈鷲山佛教教團百八觀音論壇《百八觀音信仰文化的流傳》題目,請到高岡秀暢法師講述「我的百八觀音緣」,為精彩的觀音文化國際論壇打頭陣,也是系列論壇的楔子。
高岡秀暢法師說「緣」這個字有兩個意義可以理解,它是一種偶然性的東西,但它又有其必然性,我跟百八觀音的緣也是這樣的,有偶然的、有必然的,而在我跟百八觀音接觸的過程中,可能從偶然變成必然,也有的時候更多的偶然又影響了我們的必然,比如我們今天這麼多人因為百八觀音坐在這裡,彼此相識後又結了新的緣,我們經常說緣起緣落,緣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緣在這邊跟大家談一談「我的百八觀音緣」。
時代變動下的茫然 促成機緣一探百八究竟
我出生在1943年,正是二次大戰期間,但在我出生幾年之後,戰爭就結束了,所以我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我真正能感受到的,是戰後的日本,曾經歷經濟蕭條,也遇到日本經濟飛躍的期間,戰後日本大環境的劇烈變化,對我的心靈有很大的影響。
在我們經歷二次大戰之後,又發生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雖然我沒有實際參與戰爭,但我已經認識到戰爭,也在心中產生悲傷及痛苦,這段時間也發生日本廢佛(註一)事件,在這之前,日本的佛教是受到政府保護的,日本佛教在戰後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一個僧侶,這些變化也衝擊到我的內心。我想,是這種種因素促使我跟百八觀音有所連結。
大學畢業之後,因為前述提到大環境轉變的種種緣故,心情比較鬱悶煩燥,也因此我在畢業一年之後什麼都沒有做,而後,我的大學老師想要組織一支考古隊到迦濕彌羅,我就跟老師毛遂自薦,老師也同意。但因為準備工作未能做足,最後無法成行,然而我心裡覺得非常遺憾,因為這樣我就無法完成去印度的夢想,也無法進行佛教遺跡考古的研究,於是我心一橫,帶了一個背包,拿著我的相機,就一個人到印度去了。
我第一次到尼泊爾是來到喜瑪拉雅山脈很深處的一個小廟,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寺院,我接觸到他們寺院的壁畫,讓我非常感動,不光是壁畫,還有佛像、很多的木雕,這些藝術品大大啟發了我。我把那些木雕做成護身符,把牆上的木雕用拓板給它拓下來。第一次去尼泊爾是沒有任何的目的,只是每天做這些我想做的、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拿著我的相機,揹著我的背包,我完成了第一次的旅行。
在尼泊爾的時候,我受到非常大的文化衝擊,因為日本的禪宗寺院,講的是一種虛無的境界,因此我們的禪宗寺院裡面,沒有任何的壁畫,沒有藝術品,所以我第一次在喜瑪拉雅山脈這個藏傳佛教的小的寺院看到他們的壁畫,使我非常震撼,非常驚訝,因為我從沒有看過這樣的東西,也從沒想過可以用這種型態,這種形式,去表現對宗教的體會,第一次尼泊爾的旅行,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也受到了很大的洗禮。
二次到尼泊爾 與百八觀音結緣
從尼泊爾回來之後我心情變得很好,從一種非常抑鬱的心情解脫出來,也因為受到這樣的文化衝擊,讓我下定決心,應該花更多時間去尼泊爾參觀、訪問,而且我也有個人的研究目及宗教的研究目的想要去完成,綜合上述的原因,我就下定了決心,打算再去尼泊爾一次。
因為經濟考量,第二次去尼泊爾,我是坐船前往,經由新加坡、南印度,然後北上到尼泊爾,而因為旅程的時間很長,我在旅行途中體力不支感染了病毒,在旅程中有一、兩個月一直躺在床上,某次我聽到有人問:「這傢伙是不是死了?」大家都在喊,甚至有人拿著手電筒,看我的瞳孔是不是擴張了什麼的,然後大家說「沒事!沒事!好像還活著,」當時就是這樣一種非常接近死亡邊緣的心境,而因為我也沒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再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我就來到加德滿都盆地,也在那裡真正認識了尼泊爾佛教。
驚喜!偶見百八觀音繪像
當我到達印度,一個人在加爾各答在街上徘徊的時候,我遇見了一位高野山大學研究密教的老師,我曾上過他的課,就很高興地上前跟他打招呼,經由他的介紹,我認識一個在加德滿都進行密教研究的學生,我們也接觸了很多上座部佛教的僧侶,並且有機會一起探討尼泊爾的佛教。
那個學生的老師是不空金剛,我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邀請參加他們的儀軌,在金剛上師的寺院,我看到了牆上的壁畫,有108尊觀音圖像,因為我在大學的時候,看過印度佛教圖像學的相關圖書,我在那本書的最後面,看到關於一百零八尊觀音這樣的記載,我也看到了祂的照片,在金剛上師的寺院實際看到書裡面的108尊畫像,感覺非常興奮。於是我就跟不空上師提出要求,請他帶著我從圖像學的角度研究百八觀音,而在此後的兩年,我一直跟隨著不空上師來研究一百零八尊百八觀音。
我將這兩年跟隨不空上師的學習過程,每一天都做了記錄,兩年之後,我將這些筆記重新整理起來,請有關人士幫我們進行最後的鑑定,完成了第一部百八觀音的書籍出版。
不空上師不只是位學者,也是一個僧侶,在我跟他學習的過程中,跟著研究學問,也實地接觸了尼泊爾的佛教,他曾經帶著我去看儀軌進行,也告訴我如何跟一些僧人及大眾交流,這些都是我這兩年的學習過程當中,切身體會、學到的東西。
以發願推廣百八觀音到日本
由於觀音信仰在日本也非常盛行,於是在我學到了尼泊爾百八觀音的知識後,我就想把祂介紹回日本,跟我的朋友討論過後,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想法,因為我是個僧侶,我們決定以「發願」的形式來推廣百八觀音,我們邀請108個願意發願的信徒,讓他們來支持我們,請他們出資讓我們印製百八觀音的書籍,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推廣信仰,而是透過學術著作的形式將百八觀音介紹到日本,這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我們是從這樣的目的出發的。
雖然當時印刷技術已經很發達,我們仍選擇出版木板觀音圖像集,因為我認為應該用最原始的技術、材料去還原它的樣貌,所以我們請人用完整的木板雕刻,以白描的方式呈現這一百零八尊觀音的圖像。
整個作品的完成也包含紙張的製作,這些紙張的製作完全是純手工藝的,大家可以看到,尤其尼泊爾經紙,它也是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比如它是從最薄的經紙,然後把它兩張疊在一起,這本身就是種工藝,這些工藝,我想保留它,也想為它留下紀錄。
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可以看到很多藏民,他們逃難出來時,手裡帶的都是木板刻的一些東西,我對這種原始的手工或說是傳統工藝的作品,一直很有興趣,這種東西並沒有受到現代工業的汙染,他們能夠完完整整的保存原紙型態,這樣傳統的工藝對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
享受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的過程
我們的製作過程也很特別,我在尼泊爾建立了一個很小的公社,我們叫它經濟公社,因為那個年代,很少人從事旅遊這樣的活動,也很少人到尼泊爾,所以到我們這裡住宿的人,我們就不跟他們收住宿費,但是跟這些住宿的人談我現在要做這些東西,希望他們能幫我的忙。
其中有些人對這件事很感興趣,積極地參與我們的活動,會去學習如何雕刻木板,也會親自到現場看如何濾紙,我個人為了採集這些造紙的材料,親自到喜馬拉雅山去,採集這些需要的植物原料,我們也一起參加各種祭祀,看各式各樣的儀軌。
我們把所有人都集合在一起,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我們發心要做這件事的時候,是在1975年左右,而它實際完成是在1980年代左右,雖然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但我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這個工作把我們大家集合在一起,我們並不是為了完成而完成。
關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盆地
因為現在跟大家有了這個緣,我在這裡跟台灣的朋友一起分享我的個人經驗,尼泊爾佛教其實很複雜,而加德滿都盆地在一個佛教比較昌盛的地方,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文化遺產的問題,包括有形的、無形的,這些都屬於文化遺產。
這兩年跟不空金剛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我決定把學習的內容整理出版,出版的時候,我跟老師商量,要以尼瓦爾語出版,我的老師非常高興,因為他們沒有想過可以做到這樣的事。
百八觀音圖集的出版,在當時,我並沒有太多的感覺,我只是覺得非常有意思, 我自己做得非常的高興,現在經過了這麼多年,而後在這裡,台灣的朋友們能夠去看到我們做的東西,對我來說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說一件事情的意義,並不是在當時可以體會到的。
我們現在所需要面臨的一個課題,是非常深刻的,比如說是尼瓦爾佛教它的存在的問題,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語言認知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們一些後人將來要去思考的,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註一)
日本的明治時代,為了發展新的工業科技,對佛教進行打壓、彈劾。
第一屆回顧系列 六場論壇
第一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精彩回顧
第一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的內容涵蓋百八觀音信仰文化的流傳、漢傳觀音信仰文化的流傳、觀音造像藝術的探討三大子題,邀請尼泊爾百八觀音研究專家、也是日本曹洞宗德林寺住持高岡秀暢法師,及尼泊爾藝術文化交流工作者塔姆先生(Sarbottam Shreatha)、在尼泊爾研究佛教造像工藝甚深的專業佛像師蘇睿智(Suraj Shakya)等人,還有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陳清香、林健成美術工作室總監張小玲、靈鷲山佛教教團監院釋顯月法師擔任講者。
六位講者學養俱豐,針對「我的百八觀音緣」、「從尼泊爾到日本觀音信仰與文化的異同」、「從紅白觀音節慶談尼泊爾的觀音信仰與修行」、「從33觀音信仰看觀音信仰為什麼能夠在全球廣為流傳?」、「從靈鷲山的觀音信仰與文化談生命和平大學的願景」、「從一位釋迦族後代的佛像造像師看尼瓦佛教藝術的佛像造像藝術特色以及觀音信仰在尼泊爾的流傳」、「現與藏,無盡藏~林健成先生的觀音緣」,進行7場專題演講。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Avalokiteśvara),是眾生心中最具溫暖而安定的生命力量,如慈母般的慈悲映照眾生,超越國族地域與宗教之別,在全球有廣大的信眾。
釋顯月法師從靈鷲山的觀音信仰與文化談生命和平大學的願景,他表示,為延伸宗博館「尊重、包容、博愛」的理念,心道法師與靈鷲山佛教教團近年來為「生命和平大學」的志業而努力,將建立完整的教育系統,培養具有跨宗教理念的和平種子,並藉由收養孤兒、有機無毒的農業改良、慈善、醫療、教育等,促進當地多元族群和諧共生,建設民族文化宗教館,落實「愛地球、愛和平」的理念,實踐觀音慈悲精神。
帶您回顧精彩絕倫的六場論壇,從百八觀音出發認識觀音信仰與文化的跨界融合、豐富多元。
第一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影片
從尼泊爾到日本觀音信仰與文化的異同 (主講者:高岡秀暢法師)
從紅白觀音節慶談尼泊爾的觀音信仰與修行 (主講者:塔姆先生)
從靈鷲山的觀音信仰與文化 談生命和平大學的願景 (主講者:釋顯月)
從釋迦族後代造像師看尼瓦佛教藝術的佛像造像藝術特色及觀音信仰在尼泊爾的流傳 (主講者:蘇睿智)
「現」與「藏」無盡「藏」~林健成先生的「觀音緣」 (主講者:張小玲)
第一屆回顧系列 新聞報導
2018年秋,位於福隆靈鷲山下院的金佛殿裡「千手觀音彩銅雕像」與周圍108座彩銅雕觀音像完峻安座。這件經由國寶級銅雕大師林健成老師與其團隊耗盡心血,歷經數年得以完成的碩美且莊嚴的造像,不但是臺灣僅見,更是在世界上屬於彌足珍貴的藝術地位。然而,『它們』並不只是藝術品而已,而是因著「觀音信仰,普照萬民」的神聖存在,並於2018年9月30日於聖山寺金佛大殿進行「百八觀音開光灑淨大典」的儀式。
為了慶祝百八觀音落腳於臺灣,自2018年7月28日起,靈鷲山佛教教團特別舉辦一連串的豐富薈萃的藝文活動,包括「觀音緣.無盡藏 觀音緣‧普世之光─百八觀音與林健成先生紀念特展」、「百八觀音文化國際論壇」等活動之外,並於10月1日於新北市鹽寮舉辦「鹽寮和平祈福超度法會」,讓民眾能親炙百八觀音之美以及其殊勝精絕之像,希冀藉由這些貼近生活的文化活動,讓民眾更瞭解百八觀音的淵源,以及其殊勝非凡之意義。靈鷲山希望能透過這次百八觀音活動,向世人展現靈鷲山佛教教團的理念─一個推動與實踐慈悲與禪的國際觀音道場,期許永續傳承佛法慧命、廣結善緣,推廣愛與善的種子遍灑於世界各角落。觀音菩薩的慈悲法水長流、慧光如炬慈愛大地,猶如慈愛的母親,無論在各地奔波漂泊的遊子,最終還是想回到母親的懷抱,為身心找到沈澱而寧靜的場域,為喧囂憂煩的疲憊,找到消融疲厭的出口。帶您一起回顧2018年百八觀音首度踏上台灣這片土地的系列新聞。
【論壇相關】
【2018年百八觀音特展】
《心到藝成 極相非相》百八觀音與林健成先生紀念特展影片(中文版)
《心到藝成 極相非相》百八觀音與林健成先生紀念特展影片(英文版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