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LP在緬甸 愛與和平地球家
「全球化」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彼此「分享」的過程。親身去接觸和體驗世界各個角落不同的生活困境,分享我們自身的經驗,透過彼此交流互動,將困境改變成美好的「順境」,便是殊勝的生命回饋。
靈鷲山心道法師一直致力宣揚「愛與和平地球家」的理念,從人類永續、地球和平的目標出發,於是有了靈鷲山GFLP「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組織的成立。多年來匯聚來自GFLP全球各界菁英致力推動社會服務並弘揚心道師父愛與和平的理念,在緬甸投注許多心力。透過GFLP的運作,一步一步實現臘戌弄曼農場從荒蕪到具備禪修、醫療、孤兒院、有機農場以及教育等多功能性修行道場的願景,並於仰光成立大雨托兒所,實施華文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改變生命的困境,找到心的方向與依歸。
透過心的和平、愛的願力,我們以「人」為出發點,用心傾聽大自然與眾生的需要,從中得知如何幫助土地、幫助當地人去發揮他們自己所擁有的力量,也以教育做為改變的契機,在自然與人的需求中取得平衡共生,開發出活水心路。更期待您與我們共襄盛舉這份愛心,讓善念無遠弗屆地傳播至世界上各個角落,盡己之力幫助地球、幫助一起和我們共存的生命。
弄曼農場
位於緬甸北部撣北省弄曼鄉的環保農場,是由靈鷲山「愛與和平地球家」(GFLP)於緬甸教育計畫中的重要一環,希望透過環保農業,在不與民爭利的前提下,提供弱勢農民就業機會。弄曼農場計畫強調的是務實、人本以及自我引導。經過四年的籌備,創始一個結合教育與生活品質改善,具備多功能取向的整合性計畫,使他們因自給自足而終將擺脫貧窮,迎向新希望。
弄曼環保農場規劃多年,2005年4月,取得國際「種子計畫」的支持,在2006年展開實地種植,從一片荒蕪變成遍地綠野,不但扶助村人自給自足,還協助附近農人的收成。弄曼農場發展計畫,並非是任意擷取大自然的資源,而是致力於高經濟價值作物的培育以及維持農場水土的永續經營。例如,保持農場的自然生態環境,有機栽培,讓農民學習最好的生產技術與技能,生產有機精油岩蘭草、香茅、茉莉、玫瑰等,並以公平交易之方式,獲得最好的收益,生活不再受到層層剝削。事實上,GFLP的國際顧問與其他緬籍發展專家一直進行緊密的合作,將農場營收機制與教育計畫結合,提供當地居民更多樣化的學習與發展機會。農場所種植的稻米及作物,也更能提供因為飢荒、戰火、天災而流離的貧民緊急救援,使其獲取溫飽。
過去,因缺乏農業經營知識而進行粗耕的一般百姓,或是被被有心人士不當剝削而冒險種非法作物的貧窮佃農,透過靈鷲山GFLP與國際組織的合作,連結全球善心與支援,逐漸讓他們逐漸藉由「弄曼農場」規劃屬於自己的未來。他們在農場安居樂業,逐漸達到經濟上的充足,更重要的是與自然共存的美好在他們的生命意義裡所獲得的圓滿價值。若您有機會,不妨抽空參與一趟緬甸弄曼農場公益旅行吧!行走大自然之間,感受著天地與農村交織而成的田園美景與生命樂章。
與自然共生 弄曼示範農場
走進「大善園寺弄曼農場」,這個場域是個回歸自然的有機農場示範區。跟隨著充滿法喜笑容的常樂法師的腳步,看見了大善園寺周邊自然的原始土地樣貌,層層山巒、滿眼農作或和野生綠意交相襯托地映入眼簾。規劃建設中的坐佛殿、觀音殿、八戒女學院區與住宿區,在未來這塊農作生態園區中,將一同與自然共存共生,不但傳播了佛教知識,更讓在此學習的沙彌們在無形間親身領受生命教育的內涵,希望他們未來成為在世間散播愛、生命、和平的善種子。
在維持自然與農作的平衡上,弄曼農場園區裡規劃了水稻區、各式植物培育區與種植區,這些都是秉持以生機和環保為主要原則所成立的。常樂法師特別提到:「在緬甸取得農地的方式很特別,基本上是『先佔先贏』的概念,一片土地只要超過三年沒有圍籬並種植,他人侵入佔地,即便透過司法解決也是無用的,這是整個緬甸社會約定俗成的共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山坡上立起一根根的水泥柱,未來也會牽起鐵絲,拉出圍籬。
常樂法師接著補充說:「附近農家大量種植玉米,但玉米其實是淺根栽培的植物,且每隔一段時間土地貧瘠就必須刨去一層土壤,對於山形地理都是有損害的,且許多農家種植時,也使用了化學肥料以及農藥,更是有害人體健康。因此,我們從示範農場做起,例如撒種綠豆,等綠豆成苗就翻土,形成天然有機肥料,期望實現與大自然共生的理念,可以帶給當地人回歸有機耕作的觀念。」言談間,感受到法師任重道遠的使命感,是掩不住對地球、對生命與土地的關愛。尤其在'基因改良食品'已經嚴重影響全球食物鏈與大眾食安的前提下, 靈鷲山多年來為'愛地球'理念做出的環保與心靈淨化努力, 更凸顯了 心道法師的真知灼見.
目前園區裡培育農作物、植物的品種眾多,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不少是在地的野生植物,但因長得很好,那是上天恩賜的珍寶',所以更要保留下來。例如:野生薄荷,就是成片地長,隨手可摘。園區的植物種植都各有它的用途,未來緬甸柚木會種植達五千棵,可提高園區的隱密性;有.水稻區、短期蔬果栽種區,可自給自足。
另有當地藥草區、香茅區、美藤果區(印加果)等等,用於食用健康和身體修復。其中香茅所提煉的精油有很好的防蚊功效,美藤果則是有高度價值的植物,它的殼和葉可以壓汁做成肥皂對於皮膚異狀修復有不錯的功效;它的果油含有omega3、6、9,是很好的食用油,但不可遇熱以免破壞營養價值,因此適合用於涼拌沙拉;它的果肉更可以當瓜子吃,每日只要食用二十顆,對於糖尿病、高血壓、腦部記憶改善修復等都有些幫助。
此外,恆明法師則介紹了地瓜葉與香菜混種的區域,宣導以香菜香氣防蟲的概念,這種有機農法,可以取代農藥使用,並且極力推廣製作酵素,利用植物廚餘自製天然酵素,用於器皿清潔、沖溝分解髒污、噴灑防蟲,讓環境在天然的成份裡,維持它原有的生態。易言之, 該區呈現的是我們如何協助大自然'自療自癒', 脫離人造的種種環境汙染.
如果說弄曼沙彌學院是讓生命和平教育於在地開展的基礎學習,那麼,弄曼農場則是尊重.共生,惜福觀念實際呈現的一種示範,透過了解每一塊土地人情,去呼應大自然的呼吸,彼此給予,彼此收穫, 並可長可久.
「愛地球,愛和平」並不是口號,而是種務實的行動力。我們可以期待通過有機花草隨手摘隨手泡成茶,或是到農場的每一個訪客可以享用美藤果油所拌製的自種蔬果沙拉吃到健康的感受,讓人們自然而然地感恩大自然的恩賜、生命的恩賜、慈悲善緣的締結以及傳佈,更進一步地走向和平共存與多元共生的終極理念的目標。
實踐愛地球理念
弄曼農場堅持有機格外艱辛
緬甸北部撣邦臘戌的弄曼農場,位於滇緬公路旁、弄曼村與客臨村交界的山區,早期不是荒地、就是種植罌粟,經由靈鷲山開山大和尚心道法師的願力促成,以有機方式種植經濟作物,並進行植栽,期間面對土地法令、土質改良、各種蟲害、人力不足等挑戰,一步一腳印的艱苦與辛酸,只有親自走過才能體會。
出生於緬甸北部的心道法師,童年當過「娃娃兵」,歷經戰爭的恐怖與無情,13歲隨孤軍來台灣,後創立無生道場,以慈悲與禪為宗風,接引大眾弘法利生。在因緣成熟下,回到他童年故鄉建沙彌學院,收養貧苦孤兒及弱勢家庭孩子,傳遞佛法、培育僧才,並積極推動有機農場,目標是成就一個大學城,實踐「愛地球、愛和平」的理想。
問題一籮筐 挑戰接踵而至
緬甸北部撣邦的土壤,好一點的是紅土,大多都是混雜石灰岩、大石頭與沙的土質,還有微量元素缺乏、土層淺薄、水源灌溉、酸化等問題,要種一般經濟作物並不容易,遑論有機農業更是難上加難。
負責弄曼農場的常樂法師說,當地人耕種方式,多是在雨季前先放火燒山,將雜草灰做為整地的肥料後播種,農作物在雨季就會生長,這時期,當地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及化肥,果實長得又大又好,也不用擔心「蟲蟲危機」。為了省去除草的人力,採用具有強毒性的農藥「百草枯」,對土地傷害極大。
有機農法相當不容易,堅持不用農藥、化學肥料,讓作物自然生長,過程點滴的艱難與挫折,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明白。2017年8月前,農作物與雜草一起生長就算了,很多作物甚至來不及長大就被蟲吃得體無完膚。
多管齊下 從基礎的土質改良做起
因此,常樂法師決定從基礎農業的土質改良做起,同時進行有機堆肥及液態酵素肥製作、種植豆科的綠肥、微生物改良土質等,但這些至少需時3年,還要大量人力,才有機會改變,就像一個城市的下水道工程一樣,初期是看不到成果,卻是一個城市的根本。
在漫長及辛苦的土質改良過程,農場還是繼續運作,只見穿梭其中的工人,頂著高溫,汗流浹背,一點一滴悉心呵護作物成長茁壯,「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只是日常,因為堅持有機,農場裡不同植物的害蟲不分晝夜輪番出沒,有時抓了整晚,隔天天亮發現還是一樣多。
面對「蟲蟲危機」,常樂法師後來選用完全天然成分配製而成的除蟲或驅蟲劑,由各種生物性和礦物性材料組成,不添加人工化學藥劑,期盼達到無污染的目的。但看到遭蟲害的部份果樹歪斜傾倒,還是不禁讓人惋惜與洩氣。加上不熟悉當地土地法規,部分居民惡意破壞等,一切得重新來過,一度讓她與農場工作人員身心俱疲。
耗時費工又累人 堅持愛地球使命
想起心道法師諄諄教誨:「整個環境生態,不論是人類、物質的生態,都是環環相扣的,你破壞了這個環扣,那個生態就亂了,接著就逐漸毀滅。」還有靈鷲山慈悲與禪的宗風,慈悲不只對人、對眾生,更要從友善、慈悲土地開始,這份愛地球的使命,及食農、食養、到食禪的願景,讓近70歲的常樂法師即使面對質疑、顛簸、委屈,仍咬牙、和著汗水繼續堅持下去。
除了天然環境需要克服,面對語言障礙,農場裡的勞務工作,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還得肩負帶人及行銷的重責大任,一路都是關卡與考驗,常樂法師創建一套當地人管理當地人的制度,讓農場營運終於上了初步軌道。
多元有機作物 植栽兼具功能性
除了當地早期的檸檬香茅草、岩蘭草、玉米繼續種植,2017 年開始,常樂法師嘗試大面積種植印加果、雲南古茶樹、台灣苦茶樹、各品種番茄,及數種香草,如貓薄荷、除蟲菊、芳香萬壽菊、迷迭香等,主要以可防蟲為考量。
另外因應園區日後景觀所需作物,在後山搭建數個苗棚,培育的樹種有沉香、印度白檀、印度小葉紫檀、緬甸柚木、花梨、酸枝、扁柏、阿育王樹,以及緬甸櫻花、阿勃勒、藍楹花、鳳凰花、鐵力木花等。
原本對植物、農場運作一竅不通的常樂法師,很感謝最初帶領她進入有機領域的友善大地營運長楊從貴耐心教導,及台灣多位具農業實務的專家,包括鄭興陸老師、林朕古老師、朱昶珊老師,及北京中草藥專家丁教授等,前往緬甸弄曼指導。加上之後埋頭涉獵相關知識,現在談到樹種、蟲害等,不再那麼陌生,面對蟲蟲,也不再那麼恐懼害怕。未來針對短期作物,將建網室,以利短期作物的培育與成長。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未來提供當地村寨的農夫,多一些作物品種的選擇。
展現初步成果 期盼成緬北有機生態農場
常樂法師說,重要的是希望土壤裡的蚯蚓、蛙類、蜻蜓、鳥類等回來,也期待未來鷹、鷲等生態系裡的最高階掠食者通通回來,恢復當地完整的生態系統。
展望弄曼農場未來,期待能將台灣優質加工技術逐漸引進弄曼,譬如冷壓搾油、精油提煉、自然無添加鮮果乾等,提高作物的經濟價值。更期待能帶動當地經濟,希望附近農民看到成果後,也能跟進他們的腳步,一起加入有機生態農業的行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含 Omega-3 的印加果,這種近來相當夯的超級食物(Super food),又稱印加花生、南美油藤,不但栽種面積逐漸擴大,也加工製成印加果油,大大提升經濟效益。
常樂法師用自然有機的生態農法活化土地,也將有機農業、友善耕種觀念帶入當地,並著手進行山坡地的保護、品種及土質改良技術,期待愛地球的善種子在弄曼開花結果。
大雨托兒所
位於東南亞的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乾季、雨季、涼季三季。在當地的農村社會裡,雨季一來就是進入農耕最忙碌的時期,使得幼兒因父母忙於農時而缺乏照料。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顯示,每逢雨季,五歲以下緬甸幼童夭折率暴增,是非雨季的七倍。大人為生計而勤奮耕作,幼童卻因還不甚理解這個世界而反被染疾或遇上危難,這是緬甸農村常見的人間悲歌。
好在2004年,經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白皮書調查協助下,靈鷲山「愛與和平地球家」(GFLP)著手草創緬甸「大雨計畫」,終於在2006年6月,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緬甸仰光果目鎮欣羌村開辦第一所「大雨托兒所」,由社區寺院提供土地,而營運經費與人員訓練則由靈鷲山GFLP團隊負責。
對當地窘困的農村家庭而言,若每個偏遠鄉村都有一處「大雨托兒所」提供免費專業的幼兒照護, 會是最直接實惠的菩薩慈悲現世。我們結合當地學校老師、寺院的資源,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最大的效能,更能讓孩童們除了得到基本的飲食和醫療衛生照顧之外,培養幼童的心智發展。這是農村父母最迫切需要的一項社區建設,已經成為當地結合教育與照護的重要社福機構。
正因如此,當靈鷲山心道法師發起這項教養計畫時,即獲得緬甸政府與當地寺院大力的支持,並且讓GFLP正式成為在緬甸唯一被允許設置教育項目的國際NGO組織。這項殊榮所代表的是我們推動「大雨托兒所」的肯定,也是創建過程點點滴滴艱辛難行之處,卻已在眾人努力之下,讓「大雨托兒所」連結全球善念,發揮它真正的美麗力量。猶如雨過天晴般襯著遠方的湛藍天空及翠綠田間所呈現的幽美景象,洋溢的不再是人間悲歌,而是洋溢著溫馨歡笑的快樂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