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行腳

生命教育

從2001年世界宗教博物館開館以來,凡是參觀過的民眾,必定會為展覽空間所呈現的生命教育,與訴求各宗教間尊重與平等對話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這裡,更可以很容易理解到「生命的探索」與「和平的訴求」一直是心道法師最為核心的志業理念。為了宣揚這兩大理念,靈鷲山佛教教團逐夢而踏實地轉動著每一項傳承諸佛法,利益一切眾的活動。從講求個人單純的生命探索歷程,在水陸法會中藉由超度與我們有緣的眾生一步步地瞭解生命的實相和原理;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建到「生命和平大學」,您會發現靈鷲山正一步一步地完成艱鉅的使命,為的便是將從佛法的無私無欲與慈悲的願力,來度化受到憂擾侵蝕的眾生們引導至安住生命、和平世界的終極目標。

靈鷲山佛教教團最重要的法會活動——「水陸法會」和畢生的志業——「世界宗教博物館」以及「生命和平大學」都圍繞在生命與和平的議題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每個人的心中雖各自有一把尺去進行衡量和評斷,卻不要忽略了「生命」並不是單指人類的生命,而是萬物的生命,更是地球的生命。所以,心道法師以他的遠見,從能洗滌人心的佛法出發,呼籲所有的地球人應共同創造一個靈性社會,並且,在尋求身心靈的自我療癒過程裡,更應不忘療癒地球的生態環境。佛教不但是一個拯救心靈的宗教,更是藉由靈性的寧靜,昇華為對環境的清靜,對自然的愛護。可別忘了!「禪法」時時刻刻本就與大自然為伍啊!然而,對宗教和平的呼籲、對生命的尊重、對地球的愛護,皆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透過「教育」,才能將善種子向下播種,深耕。所以,我們更在緬甸成立了「弄曼沙彌學院」,為孩童建立一套教育體系,讓他們自小接受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觀念和習慣,讓我們不分世代,為地球創造一個福田。

靈鷲山電視網特別開設「生命教育」專題,帶領觀眾走進生命教育的探索現場。其中我們規劃了三大議題:「水陸法會」、「生命和平大學」與「緬甸弄曼沙彌學院」。您知道為何自1994年首次舉辦「水陸法會」之後,何以能連續24年不曾間斷的慈悲願力,並受到大眾熱烈的參與和護持,甚至還前進海外各地,將水陸法會的「大普施」精神傳遞到其他國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善緣,而成就水陸的圓滿?藉由水陸法會的度化眾生,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實相與意義呢?除此之外,不論是創設「生命和平大學」,或是「緬甸弄曼沙彌學院」的宏大願力,又是如何透過教育的施作而能落實且達成理念呢?且看我們所為您製播的精彩實錄系列專題報導,更期待您一同加入我們的志業,發大菩提心,成就善緣。

► 世界宗教博物館-宗博十年 悲心周遍

► 宗博15感恩音樂會 展現愛與和平

► 宗教代表聯合祈福

世界宗教博物館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因應人們不同的需求而生,成為人們的心靈依託。在世界上的各種宗教當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雖然彼此信仰的對象有別,無論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於各地各種各類的地域性的神祇,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畫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由於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信仰的本尊是誰,只要自己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儘管世界上的民族、國家、宗教再怎麼多,彼此都應該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宗教之間應該要互相尊重,和平共存,才致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因此,靈鷲山的使命既是愛地球、愛和平,「慈悲與禪」不僅僅是口號,更是實踐的不二法門,以禪靜修得祥和寧靜的心,讓宗教與宗教、宗教與人、人與人之間都透過心靈的寧靜,施以慈悲給予的愛,互相來往、互相聯誼、互相瞭解、互相幫助,互相對話,讓「心和平,世界就和平了」,這是比科學發明更重要、更偉大的事,「世界宗教博物館」便是在這樣的體認中誕生的。

2001,靈鷲山心道法師在新北市永和區創建世界宗教博物館,是臺灣首座以世界各宗教及生命教育為展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十餘年來,透過展覽宗教藝術文物及舉辦教育研習講座,呈現不同宗教特質與傳統,提供民眾尊重信仰、包容族群及博愛眾生等精神。

「全球倫理宣言」起草人孔漢思說:「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我們期盼持續發揚與保存珍貴的宗教文化,發揮生命教育功能,豐富民眾心靈涵養,更期盼藉此落實尊重、包容與博愛的精神,實踐愛地球、愛和平,多元共生、相依相存,地球一家的使命。

► 愛的祝福 慈悲的延伸

► 來自全球宗教領袖的祝福

弄曼沙彌學院

心道法師說:「我們要做一個能夠傳承生命教育、復興靈性教育、紮根社會文化教育的世界性宗教大學,一方面是對佛教傳教士的培育,另則是以全人理念,培養具宗教關懷的學生,建立個體內在祥和與圓融的生命。」

於是2016年,靈鷲山緬甸臘戌弄曼大善園寺弄曼沙彌學院正式開辦,正在進行的生命和平大學計畫亦緊鑼密鼓的籌辦中,目前預設的園址也緊鄰在此。在緬甸蓋一所「生命和平大學」,希望將這份禮物奉獻給緬甸、奉獻給人類、奉獻給全世界,這不僅是心道法師的心願,也是靈鷲山的和平大願。

沙彌學程的設計除了學習佛陀法教,同時依緬甸學制設計一般體制內教育課程,讓沙彌們具備多種專業學養能力。「弄曼計畫」啟動前期從經濟轉型、佛法教育計畫、帶進醫療資源各方面進行,在硬體建設的部分不僅引進「綠建築」的理念,強調設計須減輕對地球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資源浪費,以使用幫助地球環境及人類生存永續的建築為目標,還希望將這樣的理念與技術傳承給當地的施工團隊,將綠建築的觀念永續實踐在這片土地上。

「弄曼計畫」是出生於緬甸臘戌的心道法師,自小在窮鄉僻壤成長,並歷經烽火摧殘,深刻體認和平的珍貴之下,給予自己生命源起的回饋與祝福。而靈鷲山佛教教團跟隨著心道法師,透過緬甸弄曼沙彌學院的佛法傳承,為世間埋下和平善緣的種子,期許透過佛法、透過生命教育去實踐生命和平、世界的和平。換言之, 有大願有行動, 經過時間與努力的善緣累積, 終能結成大善果, 這也具體闡釋心道法師的名言: 心和平, 世界就和平了.

生命和平大學與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辦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共同為創造一個「愛與和平」的理想而努力。而其背後意涵,是以人道關懷生命、修行覺醒靈性作為教育的目標,除了藉由宗教間的交流對話來呈現靈鷲山教團的理念外,也透過生命教育的方式,立足台灣,放眼國際,來實現與建立一個體現「尊重、包容、博愛」的全球倫理的實踐場域。

 

 

生命和平大學

生命和平大學

心道法師對於生命教育的傳承有著非凡的願力,他曾說:「我們要做一個能夠傳承生命教育、復興靈性教育、紮根社會文化教育的世界性宗教大學,一方面是對佛教傳教士的培育,另一方面則是以全人理念,培養具宗教關懷的學生,建立個體內在祥和與圓融的生命。」可以說,創立「生命和平大學」是透過佛法傳揚,復興、重現七百多年前印度第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大學」之精神為志業的終極目標的同時,亦為人類、萬物與地球提供永續發展觀念的教育模式,並擴大與其他宗教的交流,促進對話。從與自己的靈性對話,到傾聽地球的心聲,藉由溝通,達到與萬物和諧共存的生命圓融境界。因此,近年來心道法師極力於國際間奔走宣揚創立「生命和平大學」的理念,它有別於一般宗教大學的教學體系,以佛法為媒介,傳遞著對萬物的關懷,更獲得眾多國際重要宗教人士與團體的熱烈迴響,協助我們一起來籌建這充滿慈悲的宏觀志業。

靈鷲山佛教教團選定緬甸臘戌弄曼大學校區為籌建「生命和平大學」的所在地,目前隨著眾人的努力,已初見規模,校舍也以環保‧綠建築的理念設計與建造,並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大家齊發善心,一同成就這美好的願力。如果說,「世界宗教博物館」是提供各宗教互相認識交流的場域,那麼,「生命和平大學」則是以培養出優秀的宗教多元化人才為職志。透由這兩大志業的相輔相成,共同為創造一個「愛與和平」的理想而努力。真正的用意就是要透過教育的深化與傳承,以修行來覺醒靈性,以人道關懷生命,以寧靜與和諧來療癒地球。期許往後的每一世代能重視每個生命,將愛傳達至地球的每個角落,完成和平世界與地球共榮共存的願景。在這個「生命和平大學」專題中,我們規劃了一系列關於「生命和平大學」的籌建過程,以及教育現場的實錄報告,看到當地緬甸佛國的純真,沐浴在佛法照耀的樂土,相信您會跟我們一樣感受到這份教育志業的真摯熱誠。

一即一切 華嚴世界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心道法師曾如是說。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志業宗旨,是實現禪的生命歷程,更是一種華嚴世界的完整體現。禪是寧靜歸心,華嚴就是真理的花朵處處開放。「禪」的果實就是「華嚴」,一即是一切。

「世界宗教博物館」從來不只以宗教文物和藝術的展示、陳列、保存為滿足,它更著重的是透過將靈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平教育落實於所舉辦的每一場活動中,連結人類現實生命與宗教靈性背後的真、善、美,提供思考並訴說著暴力衝突與寧靜和諧轉換的可能,以引領人們從自我出發,走向寬廣生命共同體的多元和諧。

在《華嚴經》中曾揭示我們「一切法由心而生」、「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華嚴世界中,一切都是智慧、都是種子,也都是平等的,一切智慧的呈現都是環環相扣的,不分國界、不分宗教、不分種族,因為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在一個生命共同體之中,每個人會呈現不同的業力,而不同的業力則來自於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在不同的習慣中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因此成為不同的生命,所以生命的差別性其實只在於習慣不一樣而已,生命本質並沒有任何差別,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於是透過慈悲與禪,以同理心與慈悲心去連結個人、連結家庭乃至於連結全世界,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境界「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至小無內,至大無外」,它可以大、可以小:最小到沒有內,亦即沒有東西,即是「至小無內」;「至大無外」則是最大到沒有外,也就是沒有邊際。那麼您會問,這無量無數無邊無際的宇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答案是假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經常是成住壞空,不斷在遞嬗變動的。佛法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安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痛苦,希望一切眾生常與安樂不分離,希望一切眾生能夠沒有差別、平等性地活得快樂,也希望眾生遠離種種比較差別,遠離種種因為差別而生的對立,遠離因對立而生的打擊跟傷害,將禪落實於生活,在我們一吐、一息、一舉、一動之中,展現生命起始動念的「一即一切」,我們的生命就會與華嚴世界同在。

► 傳承和平種子 為全世界找一個家

水陸法會

凌晨,該是寂靜無聲、人們習慣於沉入眠夢的時分,桃園巨蛋裡卻傳出願力聚集的持咒聲響,平和卻悠遠,虔誠而篤定。音聲發自齊聚一堂的信眾,他們莊嚴肅穆的緩移步伐魚貫踏進內壇,高懸在空中代表著各種祝福祈願意涵的各色布幔、自天上緩緩飄灑而下的花雨,將整個空間化成立體結界,彷佛看見了三界眾生在這裡共沐法雨、齊承超度,何等的法喜殊勝?這是靈鷲山每年一度的水陸法會內壇佛事裡第一場高潮,結界。透過結界,將時空獨立成跨越三界均受供養普度的向度。

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您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從什麼地方來?要往什麼地方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會在這裡?身陷於歡生悲死的輪迴中,要怎樣了脫生死?進而離苦得樂?從此岸到彼岸,有太多對生命的疑問需要獲得解答,學佛,便是提供迷惘眾生的禮物,而水陸法會,則是提供一個殊勝的超度空間,不僅超度了其它的眾生,同時也超度了自己的身心靈。

水陸法會源於南北朝時的梁武帝,經唐代密教的充實發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一直流傳至今日。水陸法會的全稱是「啟建十方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上供十方諸佛、聖賢,無遮普施齋食為基礎,救拔諸六道眾生所設置的,是中國佛教最隆重的經懺法事。

說起水陸法會的歷史非常悠久,起源於南朝時代,迄今已經流傳了一千五百年。當時梁武帝在睡夢中看到一名神僧來訪,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建議以皇室的影響力啟建水陸大齋,認為能夠普度更多眾生。梁武帝醒來後不明所以,經南朝國師-寶誌禪師勸武帝廣尋群經,以求答案,最後在佛典裡讀到「阿難遇面燃鬼王」典故,於是花了三年時間依《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陀羅尼》施食法為核心撰成了水陸儀文。然而水陸法會在梁武帝後經歷了歷代興衰交替失傳了一百六十多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間,西京法海寺道英禪師因在夢裡應允秦莊襄王跟他的名臣們而依大覺寺《水陸儀軌》修齋,才在山北寺啟建法會。從此以後,水陸法會便普及並盛行於中國,並發展成為佛教界最大型的法事活動。

啟建一堂水陸法會,需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目的在於讓與會眾生都能發起菩提心透過自性慈悲期望十方法界眾生能脫離生死輪迴,永住極樂世界。而參加水陸就是熏習、認識佛法,以法相會,當法會回到「修行佛法」的核心功課時,也就是迎請諸佛菩薩蒞臨壇場,來精進自己成佛的修行之道!同時也迎請十方法界眾生蒞臨,實踐成佛的慈悲喜捨。所以參加一場水陸法會,就如身歷佛在世的時代一樣,參加的是一場佛陀時代法教法義的宣說大會一樣殊勝攝心。

水陸法會的儀軌短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無論天數多寡,規模都相當可觀。水陸法會所供養普濟的範圍很廣,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水、陸、空各種生命體,四聖六凡十法界都能得以供養超度。為了莊嚴道場,法會布置很重要,一般分為內壇跟外壇。內壇禮拜集十二部大藏經之精華而成的水陸儀軌,為所有懺悔超度法門之王,不僅冥陽兩利,解脫功德不可思量。內壇先予結界、發符懸幡、奉請上堂、奉供上堂,而後告赦、奉請下堂、幽冥戒、奉供下堂,待圓滿供、圓滿香後,送判宣疏、圓滿送聖。而外壇則設「梁皇大壇」和「華嚴壇」、「法華壇」「淨土壇」、「藥師壇」、「楞嚴壇」、「諸經壇」及「羅漢壇」等七小壇,雖分為7個壇場,其實是一堂整體莊嚴的佛事,每一壇都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為水陸法會。

說起水陸法會的「外壇」主要是誦持大乘經典與諸懺儀,目的在於祈求滅罪、消災、解厄、濟度亡靈等,外壇作用在於接引修行各種不同法門、根基的修行者。外壇每一種功德項目皆有不同的功德利益,如果您想要累積更多福德善緣、廣植福田,可以多多參加其它佛事,比如:齋僧、點燈、放生、施食燄口、供花果…等。啟建一堂水陸法會,需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總計一次水陸法會需百位以上法師,動員人力、物力頗巨,倘若能夠參與如此勝會,更是殊勝非凡。因此參加水陸法會,主要是通過禮敬、讚歎諸佛功德,並懺悔自我身、口、意三業來安定身心、解脫煩惱,為自己找到生命的智慧和意義,這也才是「超度」的真正意義。

在華人世界的水陸法會中,臺灣靈鷲山無生道場舉辦的水陸法會始終遵循古禮依時、依辰、依典制﹐一切供品、壇城佈置、擺設﹐當極盡莊嚴、清淨﹐以最縝密謹慎的態度﹐可說戒慎恐懼﹐盡心達到如法如儀的完美境界。每一年﹐靈鷲山在正式啟建水陸法會前﹐必先圓滿五場水陸先修法會。其目的﹐就是讓功德主能夠全年謙卑禮懺﹐滌淨一年的障礙﹐成就福慧善果。同時將五場先修法會的殊勝功德普皆回向﹐使整場法會盡善盡美、冥陽兩利﹐靈鷲山是開了水陸先修法會的創舉。除了五場先修,為使法會功德圓滿無漏,除了利益功德主之外,對於與會人員的攝心要求也相當嚴謹。參加靈鷲山水陸法會的人員,在法會前必須先茹素七天,這只是基本的口身淨化。除此之外,心道法師會先閉關,在每年水陸法會啟建前一個月,靈鷲山常住法師﹐更預先持誦水陸法會各壇所需持誦經典與會法師必須誦讀約四百多部的經典,職工、志工也須誦讀地藏經一部、金剛經七部、寶篋印經七部、普賢行願十部、藥師經七部,功德主則要每天持聖號三千遍或誦讀地藏經一部或阿彌陀經。透過茹素、或禪修或禮佛或誦經,將身口意都淨化,在湛明下發願並迴向眾生,祈祝水陸十方眾都能夠離苦得樂而成正覺。「悲願、嚴謹、平等」,是我們啟建水陸法會的基本精神態度,因為年年如此堅持,靈鷲山的水陸法會舉辦到今年(2017)已邁入第24年,每年參加人數高達萬人以上,而且有愈來愈多海內外人士踴躍參與,法譬如水,能潤澤蒼生,參加水陸法會能為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眾生帶來平安和希望,也找到生命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勇氣。

水陸法會透過食施、法施以悲心和弘願度化一切有情,持續八天七夜的佛事,是集「消災、普度、上供、下施」的法會,在形式上可了解佛教生死觀、祭祀習俗、儀軌內涵、民間水陸藝術、法會佈置等,在精神上可以透過在世的人的願力功德,救度不同時空的苦難。水陸法會更是成就「慈悲」的最大願力,接引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好心人、成為感恩的人,並且人人都過著慈、悲、喜、捨的人生。因此,來參加水陸法會,我們就要抱著感恩的心、虔誠的心、以及懺悔的心來參與,以大眾集體共修的功德回向一切的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共同走在菩薩道的路上,彼此勉勵共成佛道。這樣利他利己、自度度人的殊勝功德,何樂而不為呢?

► 水陸看世界系列

► 水陸修行系列《打一個水陸 修一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