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行腳

愛與和平

燈樹千光照 法輪天上來

心道法師為了傳遞「愛與和平」的理念而赴世界各地奔走,時間大致可上溯至20世紀末的90年代,從這段可稱作「世紀末的啟航」階段,可以看到心道法師從最初於世界行腳時,「宗教和平」一直是法師念茲在茲的議題。

人們「心」所受的苦,是人類過去點點滴滴的記憶拼接而成,往往壓抑於內心深處,更是讓人心浮躁、乖戾的因子。心道法師卻很清楚的看到這個「心」苦,在經歷那段烽火連天的上個世紀,讓心道法師歷經顛沛流離的成長歲月,看盡人間的悲苦離樂,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與戰火的無情,在他心中對於「和平」的渴求已然烙印於心。「愛與和平」的理念,為的是要提醒世人不應忘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慈悲力,倘若我們都能「無為心內起悲心」,去關愛世人,並且連結全球的善念,就能讓和平的種子遍灑世界,由愛所結成的纍纍善果,才是消弭戰亂的根源。然而,在我們稱之為全球化的這個時代,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的生命不斷地受到威脅。要消弭人類之間的紛爭,唯有秉持著對人間的「愛」和「慈悲」,和平才有寄託,生命得以安定。

心道法師說:「祈禱用不同的語言,眼淚是一樣的;國家在不同的緯度,愛卻沒有距離。」所以,串連世界上各個宗教的善念,追求世界和平就不再是奢望。唯有透過尊重與對話,相互理解宗教與國族之間的不分你我,才能攜手共同為人類和平努力。2001年11月,世界宗教博物館在臺北正式開館,也象徵了心道法師從上世紀九○年代開始,踏遍世界五大洲,只為了宣揚人類生命及宗教和平的理念與決心。更有鑑於由宗教而引發的衝突和歧視不斷地擴大,從翌年開始,陸續於世界各地籌辦了16場「回佛對談」國際性會議,而會議的目的是為了「重建」各宗教和平共處和理解的管道。2002年,成立「愛與和平地球家」(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簡稱「GFLP」)國際NGO非政府組織,擴大國際人道救援、延續宗教和平對話、提倡生命教育以及生態療癒的等等志業,以期對人類與地球發揮最大的效用。心道法師以他的遠見,從能洗滌人心的宗教出發,將視野推展至讓人類生命得以安身立命的地球。

因此,在這個「愛與和平」的節目專題下,我們劃分成「跨宗教對話交流」、「世界宗教大不同」二大主題:

‧「跨宗教對話交流」:為心道法師帶領靈鷲山佛教教團與其他宗教交流的實錄。包含與各宗教重要的領袖會晤的「世界宗教領袖高峰會」、重大國際論壇、回佛對談、佛基對談,以及每年於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的宗教祈福與交流活動的「春祈會」等等。

‧「世界宗教大不同」:追隨心道法師30多年的國際行腳歷程,發掘世界各國的人文與信仰的豐富多元,即使是不同國家間的相同信仰,也是有顯著的宗教文化差異,使得沿途所見所聞處處是更能體會不同宗教間的善念與美好,愛與和平的推動,就從認識彼此開始。

► 心道法師邀教宗方濟各一起打造生命和平大學

► 2015 第六屆CPWR世界宗教大會

► 出席冰島人類精神論壇 分享生命和平大學願景

緬甸點燈節

誠如一般臺灣民眾對緬甸過去歷史的基本認識,這個國家有過一段經歷長年烽火、人民顛沛流離的歷史。由於過去所承載的歷史創傷,使得這塊土地的發展更為緩慢,但也正因如此,人們對於佛教傳統文化的保留也就相對完整。

說起緬甸當地最重要的傳統三大節慶,分別是「潑水節」、「結夏安居」和「點燈節」,皆完全是跟著佛教習俗走的,這是緬甸身為佛國很大的一個文化特色。近年來,臺灣民眾因東南亞居民大量移入,對潑水節文化也比較有一定的認識,而「潑水節」其實是浴佛概念,在潑水節過後,便進入了「結夏安居」三個月的禪修期間;「結夏安居」慶典的俗信淵源,是因在佛制的時候,佛陀要在家弟子到寺院裡進行供養,並且為期三個月不可間斷。因此,這時的僧侶既不需要托缽,便不會見到比丘在寺外走動。換句話說,比丘如果在這三個月仍跑出寺院七天,甚至托缽,則代表寺院已經逐漸衰敗甚至毀壞;至於「點燈節」,是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這日會有供袈裟的儀式,與中華文化的教師節頗為類似。

靈鷲山的弄曼沙彌學院,也傳承了佛制時所留傳下的儀式,當地居民為了對學校教育的教師和傳授佛法教育的老師們表達感謝,除了頂禮師長並且接受訓示,這種尊師重道的良善風氣,在緬甸當地是普遍的情形

燈樹千光照 法輪天上來

細說佛國緬甸的「點燈節」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說起傳統節日的賞燈盛會,中華文化的元宵節當為世界數一數二著名的節慶活動了,傳統中國的元夕賞燈活動,歷時逾2000年,卻很少人知道其實元宵節與佛教文化傳入漢土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東漢明帝篤信佛法,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供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之所以選定正月十五夜,是因為該日原本就是「上元」時節,在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民於這樣祭祀天官,祈求豐收,把最好的時節供奉天上的神祇。從宮內傳至宮外,遂約定成俗,直至東漢末年,元宵節點燈節慶成為貴族與民間共同重視的嘉年華會。

既然元宵節點燈來由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那麼在素有佛國之稱的鄰國緬甸,這樣燃燈供佛的點燈俗信必然也在當地流行。事實上,緬甸的「點燈節」節慶一點都不亞於元宵節。在每年的緬甸傳統舊曆7月15日(陽曆10月中旬),家家戶戶都會點燃燭火,萬點燈光,耀動大地,美不勝收。如果說中華文化的元宵節是賞花燈、觀遊藝的集結,因此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那麼,緬甸的點燈節則是在一片金色光輝照耀下,多了一分平靜,更多了一些虔誠供佛的法喜與自然。這是因為在緬甸的民間傳說中,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三個月,並且在緬曆的7月15日這天的日落時刻,就會降臨到人間,因此,在佛祖到天庭的這三個月期間,僧侶不出遠門,留在精舍修行精進的戒律,這個叫做「結夏安居」,而「結夏安居」的結束,便是「點燈節」的開始。經過3個月的守戒誦經,佛祖在夜晚歸來而降臨人間,百姓皆燃起燭光燈火來迎接佛祖的到來。直到今日,仍是緬甸當地最重要的節慶之一。

今日緬甸的點燈節一般持續三日。在這三天的夜晚,處處一片燈海。市區內外,到處都搭起燈棚,街道上的建築物也裝上各式彩燈,尤其是當地數不盡的佛塔寺院,都被一串串的小燈、一個個的排列而成燭火圖騰,點綴得五光十色、蔚為壯觀。夜晚空中還升起各式各樣的煙火,彩光燦耀,遊人晝夜川流不息,盛況空前。然而,在離開鬧區的寺院或鄉間,也同樣沐浴在金色光輝之下,靜謐的氛圍,點點燭光,心靈也跟著平和,周身遍滿,法喜常在。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隋煬帝於元夕(元宵)登宮廷南樓俯瞰城裡的燦燦光明,他於靜謐的登高遠處,觀看百姓們的歡喜;或許也托大自比佛祖在降臨的須臾片刻,所看到凡間的繁華風采。燃燈所產生的光輝,照亮黑暗大地,如同佛法即是光明,轉動的法輪如同朗朗乾坤,悠遠的梵音如同人們的常樂歡笑。透過點燈活動,自然而然地感謝天人給予的福慧,不但洗去日間的憂擾,我們接受生命禮讚的恩賜,同時也締結天上人間的法喜善緣。

 

世界宗教大不同

每一個宗教的誕生,都有著其背後的環境與心靈成因。無論置身世界哪一洲、哪個國家、哪個角落,有眾生有萬物的地方,就有其對應的信仰。在這個節目專題裡,我們以佛教作為起點,展開對其他宗教文化的探索。請您跟我們一起瞭解從遙遠的時空裡就時時伴隨著人類的宗教議題。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基本教義從解脫苦難為出發點,各種不同的教法,目的都是要眾生能清淨修行、離苦得樂。生命在世,對於苦難的出脫、快樂的追求是一樣的。不同宗教對生命的理解、道路的選擇、步伐的止進,都有一定程度的相應相融,都是對於愛與和平的渴望與追尋。讓我們以佛教起源的印度為對象,試著了解在印度這片土地上,除了佛陀法雨,還有哪些不同的宗教承載著生命對信仰的虔誠。

本專題先以印度教、錫克教為主題,讓我們一起認識生命不同的宗教載體,從理解中包容。讓我們從不同宗教找到共同的生命理念,用愛相互理解、包容,跨越成見,一起走向真正的世界和平。

► 靈鷲山 心道法師談「神聖宗教」

►【東正教系列】天堂之美在人間

印度教 錫克教 世界文化系列專題

印度不但種族多元,也是一個包含各式宗教存在的國度,世界上幾個重要的宗教都發源於此,如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目前印度有八成以上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和生殖與毀滅之神的「濕婆」。除了印度教之外,另有多元宗教如伊斯蘭教、錫克教等等都在印度並存,為印度社會帶來隱憂卻也帶來豐富的宗教文化色彩。

說起印度教是現存有組織的宗教裡最古老的一個,它接納各種泛神信仰,沒有反叛神聖的神這種觀念。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和萬物有靈是永存的,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而進達到與梵合一的境界。「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中追求的最高目標。

相對於印度教,國人對於錫克教的認識更為陌生。有別於印度教的「種姓制度」,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歧視婦女以及偶像崇拜。印度錫克教班戈拉‧撒西比謁師所(Gurudwara Bangla Sahib)是錫克教徒宗教活動的中心,謁師所位於康諾特廣場附近,黃金圓頂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築特色。錫克教信徒進入謁師所要脫鞋打坐,男人要戴上「頭巾帽」(turban),女人頭上需披著「紗巾」(chiffon),看似與伊斯蘭教徒的著裝相似,其實具有很大的差別。想瞭解這些宗教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嗎?請觀看我們的製作的節目,為您一一解開神秘的面紗。

肯定的說,各種不同宗教信仰教義哲思理念,最終不脫以人的靈性為基本修行主體,讓世間更趨近理想的心靈國度。藉由我們的介紹,您將會感受到這些宗教核心價值下所含有的祥和力量。

► 印度 宗教界的百萬富翁 多元宗教種族的民族博物館

► 宗教藝術 班戈拉·撒西比謁師所(Gurudwara Bangla Sahib)